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毕业论文正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552759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毕业论文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毕业论文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毕业论文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毕业论文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毕业论文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毕业论文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毕业论文正文(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毕业论文正文第一篇: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毕业论文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社会处境以及她们的言行举止,都鲜明地反映了蒲松龄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深刻地揭示了蒲松龄的妇女观。作者赞扬妇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婚姻,强调男女平等等,肯定了女子的聪明才智以及自强、自立的精神,鞭挞那些玩弄女性的行为,对女子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极力要求严惩妒妇,认为妒妇是家庭纷争的主要原因。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女性形象;妇女观Abstract:Pu so

2、ng-ling in liao zhai zhi yi created many different pattern of vivid, the image of women. These female image of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their behavior, are clearly reflect the place that era of pu song-ling social and historical view, profoundly reveals pu song-lings outlook. The author praise

3、women get rid of feudalism fetter, pursue freedom of marriage, emphasize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etc, definitely the woman of intellig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self-reliance spirit, thrash those philandering behavior, my deepest sympathy to woman said. Also urged chastised jealous woman

4、, think jealous woma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amily conflict. Key words:Liao zhai zhi yi;Pu song-ling ;the image of women ;outlook 女性这一话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对象,现代的女性有着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与权力,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没有任何地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三从四德等等无数隐形的绳索都捆绑在女性的身上,勒得她们无法喘息。蒲松龄,作为清代进步思想家,目睹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对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5、。这一切都可以从他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中体现出来。聊斋志异,作者不惜笔墨,花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描写妇女,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狐鬼花妖闪烁往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狐鬼花妖被赋予了和人一样的秉性特征,像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像人一样有嬉笑怒骂,分辨善恶是非作者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折射出其独特的妇女观。一、赞美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在中国传统意识中,女性的教化似乎比男性的教化有更重要的位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逐渐形成了女性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则,即:孝女、贤妻、良母、顺媳、慈姑。而这些标准就是要求妇女遵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在婚姻方面则必须听从

6、“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要嫁夫随夫,做到“从一而终”等等,这一切都把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剥夺殆尽,妇女只是用来传宗接代的工具。即使是儒教圣贤孔子、孟子都极力提倡对女子的束缚和压迫,轻视女子、侮辱女子。宋明以后更加严厉,宋代的理学家说:女子“饿死事小,失节是大”。1371可见,女子在封建社会制度的残酷压制下,生活得非常痛苦,稍有不慎,便会被活活扼杀,然而清代的蒲松龄却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他在聊斋志异中,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针对封建礼教为妇女所规定的那套奴学哲学,大胆塑造了一批封建礼教的叛逆女性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较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在恋爱问题上,向往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倾向。为了纯真的爱情,一

7、些女性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置生死于度外。如在青梅中,青梅作为阿喜的婢女,本来没有人身自由的,但她目睹了同邑生张介受的举止后,对他敬佩不已,于是便想促成阿喜与张介受的婚姻,但却因阿喜的父亲嫌贫爱富而未成。在这种情况下,青梅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不顾自己没有自由的婢女地位,热情而庄重地主动地向张介受求婚,当阿喜提醒她没有自主的权利时,她果断地说:“不济,则以死继之。”终于在阿喜的帮助下,以资赎身,与张介受喜结连理。鸦头中的鸦头委身红尘,如堕苦海。因执意不愿接客,招致鸨母的鞭笞,与书生王文私奔,又被鸨母抓获。起初,“媪的鸦头,横施楚掠,既北徙,又欲夺其志。女矢死不二,因囚置之”,“幽室之中,暗无

8、天日,鞭创裂夫,饥火煎心,易一晨昏,如历年岁”。2141鸦头这种悲惨遭遇无疑是那个社会广大妇女生活的缩影,但是鸦头不是一个弱女子,“百折千磨,之死靡他”,她始终爱恋王文,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从鸦头不屈的斗争、苦难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勾栏中原无情好,所绸缪者,钱耳”的卑污,看到了娼妓制度“灭理伤化”的罪恶;同时,我们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鸦头反抗斗争的正义性,更加钦佩她威武相逼不移其志、刚强不屈的品质。白秋练中的秋练,因窃听慕生清吟而对他萌生爱慕之情,想念至于废眠绝食,最后通过母亲向慕求婚,从而获得理想的爱情。惠芳中的惠芳、张鸿渐中的舜华、红玉中的红玉都是敢于追求幸福的女性。作者对于这些敢于蔑视封

9、建等级制度,力图摆脱自己的奴隶地位,敢于反抗,敢于爱,先于男人而动情,敢于去追求幸福美满的新生活的女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这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确实难能可贵。二、歌颂德才兼备,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妇女很少有机会外出活动,因此男子长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主角的地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同时封建礼教还要求女子做到“三从三贤”:“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家则为贤女,出嫁则为贤妻,嫁而生子,则为贤母。”“贤”的前提是要“从”,而“从”的实质就是把她们变成男子的附庸,犹如奴隶一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自立生存下去的能力,成为被

10、驯服的牛马。在这样的处境下,女性的聪明才智完全被压制、被扼杀。蒲松龄则反其道而行,倾心赞扬女子的聪明机智,有胆有识,描写女子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在男子之上。作者不仅塑造了婴宁、聂小倩、红玉、青梅等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女性形象,还把某些女子描写为家庭生活中的主宰者,而绝不是夫权统治的奴隶。这些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进步的民主思想。作者所塑造的这类女子形象敢说敢笑,敢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污染。婴宁中的婴宁,一出场,她就“携婢出游”,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自由空气,这已经是对封建礼教幽闭妇女于深闺的一种反叛。当他偶遇王子服对自己注目不移时,并没有依什么闺训“非礼勿视”,她“

11、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后王子服访寻相遇时,她又是“含笑捻花而入”。在与王子服的婚礼上,她也丝毫不顾礼节,“笑极不可俯仰”。封建礼教规定:女子“笑不露齿”,“凡笑语,莫高声”,婴宁反其道而行,她的笑是对封建礼教对妇女规定的清规戒律的一种反抗。33435然而由于受到公婆及世俗的各种非难,使得婴宁“矢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严酷的现实扼杀了她的天性,把一个自在活泼的少女吞噬了。但她的孩子却是“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这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却也从婴宁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人的天性终是不能被礼教泯灭的希望。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对这一形象的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情不自禁435地写道:

12、“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以笑隐身,在笑声中显示自然人性的可贵。36商三官中的商三官,她是一个弱女子,立志为父报仇。她有比兄长更清醒的头脑和广泛的见识、气魄、智勇,她看穿官府、法律的虚伪,不把报父仇的希望寄托在诉讼上,显示出其见识深刻,最后终于杀了仇人报了仇。作者在文末赞曰:“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只把商三官抬到了与关羽同等的地位,如此崇高的评价,表现了作者对于勇敢女性的由衷的赞美。还有颜氏中的颜氏,有勇有谋,满腹经纶,女扮男装,到科创考试,金榜提名,考中举人,后又成进士,

13、“授桐城令,有吏治。寻迁河南道掌印御史,富埒王侯”,5192而其丈夫则屡试不第。作者在文中直接赞叹颜氏的行为,使“天下冠儒冠,称丈夫者,皆愧死矣!”。云萝公主中的云萝、惠芳中的惠芳、阿宝中的阿宝,不仅是主动争取婚姻,而且婚后也不依赖丈夫生活,倒是丈夫靠她们的同情帮助,才过上了美好富裕的日子。作者不仅描写了心灵手巧,聪颖机智的女性形象,还描写了不畏强暴、顽强斗争、嫉恶如仇的女性形象,充分表现了女性的自立、自强。作者充分肯定和赞扬了这类有品德、有才力和有作为的女性,这无疑是与封建礼教强加给妇女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奴隶哲学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始终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受到封建

14、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婴宁、小翠、商三官等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没有枷锁,她们是自由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在她们的身上体现出了作者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反思,作者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看到某些现象,从客观上倡导了女性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三、批评悍妒残暴型女性形象妒妇这一形象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史传文学上出现了。左传襄公二十年有“叔向之因妒叔虎之母美而不使见”的记载。之后在汉书、魏志中都有记载关于妒妇的文章。可见妒妇形象早就引起文人的注意了。南朝张缵写的妒妇赋称妒妇是:“尝因请以起恨,每传声而妄受。”后有南朝人虞通之奉命而作的妒记、唐人段式成的酉阳杂俎、张鷟的朝野佥载宋代孙光宪撰的北

15、梦锁言、明代谢肇撰的五杂俎等笔记小说,都有妒妇出现。这些出新在史传文学作品或是文人笔记中的妒妇,主要侧重于一个“情”字,即为了男女风月之情而争风吃醋。明清之际,体现市民思想意识的文学作品风靡一时,特别是在戏剧、小说领域更是如此。妒妇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得更加频繁,并且都带有明显的市民阶级的思想意识。而在作者蒲松龄笔下出现的妒妇,其反映的社会现实面更广阔,就艺术性而言,也可以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蒲松龄不仅是描鬼画神的高手,也是塑造妒妇的能手。在他笔下出现的妒妇,具有鲜明的个性,个个栩栩如生。如江城中的江氏姐妹、邵女中的金氏虐待婢妾的手段,虽然与前人撰写的妒妇有着相似之处,然而,经过了蒲松龄

16、的艺术再加工,这些妒妇形象更具有典型意义和社会意义了。蒲松龄笔下的妒妇已经不单只为了风月之情而争风吃醋,已经开始有了一种新的含义。这些妒妇有着这样的共性:占有欲极强,心狠手辣,不讲孝道,不认人情,具有虐待狂之称。然而,她们的妒悍主要是在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或试图夺取这个地位。如吕无病中的五天官女虐待吕无病的原因,主要是怨恨他照料前妻之子,她是欲把前妻之子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其目的是为了剪除自己独吞家财过程中的隐患。马介甫中的尹氏,知道了妾“体妊五月”,于是对其“褫衣惨掠”,以“朝夕受鞭楚。俟家热食讫,始啖以冷块”的虐待,以至此儿“积半年仅存气息”。她的目的,马介甫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为了灭绝杨家的宗绪,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独吞家财。同样妇女的命运是悲惨的,在聊斋志异里的妒妇,无一不是善于虐婢欺妾的。邵女中的金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