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上杭一中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人教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542668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上杭一中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上杭一中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上杭一中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上杭一中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上杭一中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上杭一中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上杭一中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人教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上杭一中、武平一中、长汀一中、漳平一中2020上学期高三期末考 命题:上杭一中 丘国勇 审核:丘国勇第I卷 (选择题共24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回答12题。人体免疫细胞能发现并杀死被感染的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的细胞,其机理一直困惑着人们。科学家最近初步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被感染的细胞能发出信号向免疫细胞求救。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最后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人体细胞中大都含有肽,它是细胞健康状态的标志物。细菌或病毒侵入细胞后会破坏该细胞,同时自己也分解繁殖。这时肽分子就会与细菌或病毒碎片结合。这样,附近的免疫细胞就得到该细胞受感染的信号,然后通知其他免疫细胞一同

2、将受感染的细胞及其中的感染物杀死。该科研小组是利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发现这一奥秘的。他们选用了能诱发某些白血病的HTLV病毒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免疫细胞T细胞中发现了这一病毒的受体。当肽分子与该病毒残片结合后,就会激发附近的T细胞上该病毒的受体,从而使T细胞发挥作用。科学家说,T细胞上含有上百万个不同的受体,利用它可发现大量细胞或病毒并将受其感染的细胞杀死。1、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向免疫细胞发出求救信号的是人体细胞中的肽分子。B、肽分子与细菌或病毒的碎片结合后,会激发T细胞内肽的受体。C、最终杀死细菌或病毒的是T细胞中的细菌或病毒的受体。D、T细胞中的受体,不仅杀死了细菌或病

3、毒,还杀死了受感染的细胞。2、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马里兰大学科研小组发现肽与T细胞合作的奥秘,是利用了X射线晶体分析法。B、科研小组发现,肽分子向T细胞发出求救信号的方法是激发T细胞内存在的受体。C、科学家说,能发现并杀死各种不同的细菌或病毒的T细胞上的受体有上百万个。D、一些科学家说,发现细菌或病毒,杀死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是T细胞内的受体。二、(6分,每小题3分)双重排斥与双重异化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

4、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从应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

5、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吗?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

6、,比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形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

7、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摘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17期)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B、在排斥休闲的学校里,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没有空间。C、学生进入了排斥休闲的学校,顺应其特性的生活世界的大门就关闭了。D、违背儿童特性的教育,包括异化的教育体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4、下列

8、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开始“上班”了,“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正说明了这一点。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顺 民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民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要

9、也。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10、。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11、(吕氏春秋)【注】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 辞:辞谢。B、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贤:胜过。C、释群臣,服剑臂刃 释:放走,遣散。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 甘:甘甜。A、中述汤武,以刺世事下养百姓,以来其心B、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C、残吴二年而霸城入赵而壁留秦D、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汤乃以身祷于山林 无以一人之不敏

12、,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A、B、C、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D、本篇

13、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第II卷 (共126分)四、(24分)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

14、断句。(2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译文: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译文:10、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6分)山路见梅感而有作钱起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注】蜂,一本作“峰”。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完成下面(1)-(2)题。(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3分)答:11、默写填空(8分)(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选四小题,-选二小题)(6分)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司马迁屈原列传)纸上得来终觉浅,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度尽劫波兄弟在, 。 (鲁迅题三义塔)苟利国家生死以, 。 (林则徐)(2)按提示填空。(只选一小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