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5414821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一、字词书写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风雪zi(_)途 农yn(_)连 qio(_) 短c(_)2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次第:_(2)销声匿迹:_(3)周而复始:_(4)_:动作轻快的样子。(5)_:满路,有遍地的意思。3文学常识填空,本文的作者是_,著名的_学家和_学家。本文是一篇_文。二、选择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

2、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B对于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C我们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D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ABCD7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

3、形象化说法。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8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

4、人的修辞方法。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9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10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B物候现象

5、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三、综合性学习11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B“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2)【搜集资料】“云是天气的招牌”,请你写出不少于2个看云识天气的谚语。(3)【应对气候】小华看了气候变暖的报道,忧虑地说:“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但我们普通群众也无能为力啊!”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同样能

6、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你准备怎样劝说小华呢?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满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

7、,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大减弱。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

8、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

9、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12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13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4本文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15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作简要分析。(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16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参考答案及解析1 载 谚 翘 促2 (1)依次。 (2)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3)转了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10、;周期性的重复开始。 (4)翩然 (5)载途【解析】考查根据词义写出词语或者解释词语意思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根据词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词语。3 竺可桢 气象 地理 说明4B【解析】试题分析:B.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能用于形容栏目。A.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C.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D. 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5C【解析】试题分析:C主客倒置。改为: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6D【解析】试题分析:仔细阅读这组句子, 首先找出中心句,总

11、结性的句子,过渡句等,然后把根据语句的连贯、得体、准确等去排序。因此,本题可以这样排序: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其它可以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题目也是可以的,与文章是否改写没有关系。8B【解析】试题分析:B“后者”是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是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9C【解析】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说明不同地

12、区苹果开花时间不同。)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通过不同时间的比较,说明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在慢慢变化。)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通过比较说明纬度差异。)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说明高下不同。)10D【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

13、具体到抽象。根据课文内容就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为D项,从现象分析原因,再指出研究意义。11(1)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地势高下)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3)小华,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普通群众同样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出力。比如出门多骑自行车,少开摩托车;随手关灯、关电视;夏天少开空调;家里栽养绿色植物;购物多用竹制或环保菜篮、少用塑料购物袋等等,我们一起努力吧。【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物候的理解与掌握。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一个纬度,二是经度,三是高下,四是古今。A

14、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2)本题考查学生日积月累的情况,并会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句子。学生平时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对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句等分门别类整理、积累,并加强记忆,这对语文学习很重要。(3)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12小满的时间;小满的含义;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小满时的气候特点;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13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14逻辑顺序。15(1)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2)“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6示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