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Word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5414095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Word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理日期整理人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小衡阳市八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 文 试 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肋骨(li) 钻探(zun) 经幢(chung) 吐故纳新(t)B叶韵(xi) 踏实(t) 煞尾(s) 应接不暇(yng)C刨冰(bo) 仔猪(z) 霉菌(jn) 半身不遂(su)D禁锢(jng) 偈语(j) 挺括(ku) 浩浩汤汤(shng)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印度一直矢志提升火箭发射技术,目的是通过将重型卫星发射上太空,从而晋身卫星强国,但鸿图大计却连番受挫,今年内同类型

2、运载火箭连续两次发射均告失败。B当代文化真的泛善可陈到只有躲在老祖宗的麾下才能讨生活?背对时代,挟持古人,“啃老”透露了文化自信的贫瘠苍白,折射了当今时代文化创造能力的缺失。C让子弹飞打破了国产大片的口碑魔咒,在贺岁档的惨烈厮杀中一骑绝尘,放映过程中观众笑声不断,更有不少人对结尾部分击结赞叹,认为其结尾生动展示了民族的性格和编剧的智慧。D2010年,不论是蔡武访台还是富春山居图合璧在望,都让我们看到两岸文化的坚冰正在慢慢融化。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品格,决定着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和壁垒会日渐消弥,也昭示着两岸在文化价值方面有望达成共识。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

3、究所的学生因食堂涨价一事,与后勤部门之间对簿公堂,学生代表将饭堂菜式通过化学计算方式逐一还原,来论证食堂的暴利所在。B 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要反弹琵琶,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C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又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两者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D 期待也表示责任与鞭策,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手握大权之人,人人用放大镜加以检验,一言一行受到公评,必须临深履薄、战战兢兢,一点都疏忽不得。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在初中教学中,由

4、于淡化语法知识,使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句子成分印象不深,导致在高考备考阶段对这一知识板块需要重新抓牢夯实。B 电影阿凡达讲述的似乎是玄之又玄的太空故事,然而地球人入侵潘多拉星球、杀戮纳威人的殖民劣行以及纳威人奋起抵抗外侮保卫故土不正是对正义、勇敢和善良的歌颂吗?C 当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科技、生产、市场不能形成联动,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D 民间图书馆大多分布在一些乡村或农村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城市社区,因为是由爱心人士自己开办,并免费为当地居民提供书籍阅读,所以其中多数缺少资金支持,或无钱更新书籍,或无法正

5、常运营,面临生存困境。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A B C D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69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南宫生,吴人。

6、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而归。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饮,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

7、,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折。时藩府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

8、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选自明高启高太史凫藻集)注: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庋:收藏。周彝:周代的铜器。雷氏琴: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钟、王:钟繇、王羲之。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壮,见天下大乱逮:等到 B时藩府数用师 师:军师C使酒人恶能勇恶:怎么 D辄令削牍疏所乏 疏:分条陈述7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明旦因客诣生谢 / 蒙故业,

9、因遗策 B日游其间以自娱 / 樊哙侧其盾以撞C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 故遣将守关者 D久之,稍厌事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宫生年轻时喜爱侠义,好交朋乐友,对财物看得很轻,这一品质一直保持到老年。B南宫生壮年时本想趁天下大乱建功立业,但由于道路堵塞,又无豪杰赏识,最后只能打道回府。C南宫生的“任侠”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勇”和“义”,文章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的。D作者表现南宫生的“奇”,引的事例都很突出,叙述、描写很生动,所以能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9用“”做标记给下面句子划分句读。(3分)歆 慕 静 退 时 赋 诗 见 志 怡

10、然 处 约 若 将 终 身。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3分)译文 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3分)译文 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4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纵饮的醉意的,并回答怎样理解作者这份醉饮的豪兴?(

11、4分) (2)这首词在写法上运用了怎样的常见技法?体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3分)12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

12、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

13、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

14、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