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5396011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摘要:本文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依据,从词汇、句法两个层面比较了王尔德?夜莺与玫瑰?的两个译本的异同和得失,指出由于林徽因和巴金在翻译过程中各自预设的读者、翻译的目的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也不同,译文的效果各有千秋。关键词:?夜莺与玫瑰?动态对等林徽因巴金一.引言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先驱,他的童话历来被认为是其“唯美主义理想的最正确载体杜亚芳,2021:145,王尔德一生共创作了9篇童话,出版了两本童话集;其中,?夜莺与玫瑰?收录于他的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1888。?夜莺与玫瑰?想象丰富,语言优

2、美,情感真挚,这部纯真优美的童话故事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名家译作层出不穷。?夜莺与玫瑰?在国内的首次露面得益于?域外小说集?。1909年7月?域外小说集?第一集于卷末预告了鲁迅和周作人两位大家后续将翻译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这个童话,当时译为?杜鹃?。然而该杂志因市场反响不尽如人意,不得不中止了后续的译介方案,TheNightingaleandtheRose也因此与中国读者失之交臂。该童话在国内的真正译介始于胡愈之。1920年,胡愈之于?东方杂志?上发表了译作?莺与蔷薇?,全文采用白话文翻译,是TheNightingaleandtheRose在国内的首译。次年,穆木天的译作?莺儿与玫瑰?诞生,这

3、是该童话在国内的第二个汉译本。除此作品外,穆木天还翻译了王尔德其他四篇童话作品,这些译文均收录在?王尔德童话?1924中,由泰东图书局出版。继这两位大家之后,林徽因于1923年12月1日发表译作?夜莺与玫瑰奥斯克魏尔德神话?,刊登在?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这是TheNightingaleandtheRose在国内的首篇女性译作,同时也是林徽因公开发表的唯一一篇译作。20世纪30年代,国内翻译界掀起了翻译TheNightingaleandtheRose的高潮,许多译文在此期间问世。1946年巴金再次将这篇童话译为?夜莺与蔷薇?并发表在朋友在上海创办的儿童月刊?少年读物?上。进入21世纪,陆续有

4、翻译者对这篇童话经典进行重译,并沿用了林徽因版本的译名,如易新2021年版、成应翠2021年版和苏福忠2021年版等。本文选取林徽因与巴金两个译本,运用动态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两个方面对两个译本的得失进行分析,探讨两个译本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效果,以期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参考。二.动态对等理论奈达首次提出“动态对等这一翻译原那么是在其1959年发表的?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那么?一文中,而他明确对“动态对等理论进行阐释是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奈达认为,翻译中存在“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两种类型。形式对等以信息本身为核心,主张译语中的信息应该与源语信息的不同元素尽可能地匹

5、配,这使得译文是否贴近源语结构成为判断译文准确性的首要标准。而动态对等的目标那么是追求“源语信息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Nida,1964:166;Nida&Taber,1969:12。在奈达看来,自然是译文的一个重要要求,译者应防止翻译腔;同时,翻译的任务是实现目标语信息与源语信息最大程度的对等。要实现这种对等,译文便不能局限于原文的语言结构,而应根据译文接受者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说形式对等具有“源语倾向性范祥涛,2021:86,那么动态对等便以读者反应为核心,强调译文读者的感受,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根据译文读者的文化程度、年龄阶段、生活方式等条件做出调整,从而使“目标语读者和所接收信息间

6、的关系与源语读者和所接受信息间的关系根本一致Nida,1964:159,即譯文能传达原文的意义与精神,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最高程度的相似。因此,动态对等是一种反应的对等,当译文读者作出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时,翻译的充分性也就到达了。三.林译本和巴译本的词汇处理分析林译和巴译词汇层面的差异首先表达在标题的翻译上。林徽因译本使用的标题是?夜莺与玫瑰?,而巴金译本那么将题名译作?夜莺与蔷薇?。两者的区别在“rose一词的翻译上。众所周知,玫瑰在人们心中是爱情的象征,它代表着爱情的真挚、热烈与浪漫。在西方文化中,玫瑰还具有崇高的宗教色彩。基督教认为,玫瑰的诞生与基督受难有着莫大的渊

7、源。相传基督于十字架上受难殉教时,身上流下的血盛开成一朵朵殷红的花,此花正是玫瑰,因此玫瑰还象征着“基督的博爱董渝萍,2021:55。在这篇童话中,夜莺为了成全男青年的爱情不惜用生命换取红玫瑰,这正是基督替人受难而死的表现,玫瑰的宗教寓意不言而喻。奈达将词汇意义分为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前者指词汇的“字典义芒迪,2021:57,后者又称为情绪意义,“是单词产生的联想芒迪,2021:57。林徽因将“rose翻译成“玫瑰,不仅保存了这个词的字面意义,而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男女层面上纯洁热切的爱与宗教意义上无私奉献的爱这层联想意义,用最贴近与自然的方式传达了源语的信息,由此引发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共鸣。

8、比较而言,巴金把“rose译为“蔷薇,似乎不太贴切。蔷薇虽也有爱情的象征意义,但多指含蓄与平实的爱,不及玫瑰来的热切与浓郁。此外,将“rose译为“蔷薇可能不太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习惯。一般来说,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蔷薇不及“玫瑰来的具体。此外,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讲,“蔷薇是上位范畴词,其下义词包括月季、玫瑰、樱花、绣线菊等,故“蔷薇为上义词,“玫瑰为下义词,后者更准确。因此在标题的翻译上,不管从目的、策略还是效果来讲,林译更佳。此外,两个译本在重复词的翻译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原文中夜莺希望得到一朵红玫瑰,她分别向白玫瑰树、黄玫瑰树与红玫瑰树恳求,三次恳求中都使用了同一句

9、话:“Givemearedrose,shecried,“andIwillsingyoumysweetestsongWilde,2021:3-4。在这幕场景中,“cried与“sweetest分别出现了三次,林、巴的译本在动词“cried与形容词“sweetest的处理方式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巴金保存了原文词语上的重复,三次均把“cried与“sweetest译为“大声说与“最好听的,这一译法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义且保存了原文的格式,译文通俗易懂,方便儿童读者理解。然而,林徽因却对原文的三个重复词采用了不同的翻译,将“cried分别译为“说“又叫道“仍然叫道,将“sweetest分别译为“最婉转的

10、“最醉人的“最好听的。林译显然辞藻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细腻,但是,林译似乎也较多地倾注了译者自己的主体意识,超越了原文的语言特点。我们知道,从文体风格上来说,词汇的重复恰恰是儿童文学的特点,故译者在翻译时应保存原文的这个重要风格。林徽因想用优美丰富的语言表达对梁思成的爱意,唤起爱人情感的反应,但忽略了儿童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以及儿童文学的风格。因此在重复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林译未能遵循童话的语言风格,故略逊色于巴译。四.林译本和巴译本的句法处理分析在TheNightingaleandtheRose中,王尔德将唯美主义艺术观发挥到极致。这篇经典之作措辞华丽典雅,色彩明艳,语调优美富有音乐性,画面真挚感人

11、,寓意深刻。故而,想到达句法层面的对等,就必须在实现意义对等的根底上,传达原文优美的风格,才能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到原文作品字里行间的神韵。1forLoveiswiserthanPhilosophy,thoughsheiswise,andmightierthanPower,thoughheismighty.Flame-colouredarehiswings,andcolouredlikeflameisbody.Hislipsaresweetashoney,andhisbreathislikefrankincense.Wilde,2021:5林译:因为哲理虽智,爱却比她更慧;权力虽雄,爱却比她更伟。

12、焰光的色彩是爱的双翅,烈火的颜色是爱的躯干。她的唇如蜜,她的气息香如乳。2021:6巴译:因为不管哲学是怎样的聪明,爱情却比她更聪明,不管权力是怎样的伟大,爱情却比她更伟大。爱情的翅膀是像火焰一样的颜色,他的身体也是像火焰一样的颜色。他的嘴唇像蜜一样甜;他的气息香得跟乳香一样。2021:19-21例1中原文采用了排比和倒装两种句式,富有结构性与音乐性。通过比照发现,首先,林译和巴译在句式结构上都表达了原文的排比,巴译采用直译策略,语言结构具有朴实性,而林译结构更凝练,富有诗意。其次,在“Flame-colouredarehiswings,andcolouredlikeflameisbody一句

13、的翻译上,林译保存了原文的倒装句式,而巴译那么处理为陈述句。两者的区别源于目的语读者身份的差异,巴译的目标读者为儿童,因而在遣词造句上要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巴译将较复杂的倒装句译作陈述句,并重复采用“A像B一样的结构,化繁为简,句意逻辑更加鲜明。林译面向的是广阔成人,尤其是未婚夫梁思成。1923年5月7日,梁思成前往“二十一条国耻纪念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活动的途中被军阀金永炎的轿车撞倒,受了重伤,后因庸医误人,腿部留下残疾,林徽因为鼓舞梁思成,同时说明自己的心意,决定翻译此作。故为了表达爱情,林在句型结构的处理上更加复杂与凝练,在文字的表述上使用的情感词更多。总的来说,例1中林译句式复杂多变,语

14、言文白相间,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但可能不太符合童话作品的语言风格;巴译句型简单朴实,语言形象具体,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但没有充分保存原文的句式,稍有遗憾。2SotheNightingalesangtotheOak-tree,andhervoicewaslikewaterbubblingfromasilverjar.Wilde,2021:5-6林译:于是夜莺为橡树歌唱,婉转的音调就像银瓶里涌溢的水浪一般清越。2021:6巴译:夜莺便唱歌给橡树听,她的声音好似银罐子里沸腾着的水声一样。2021:20如例2所示,林译与巴译差异较大。首先,两者对原文的忠实度不同。原文中“sangtotheOak-tr

15、ee本意为“对着给橡树唱歌,林译“为橡树歌唱,相对应的英文是“sangfortheOak-tree,与原文内涵不符;巴译“唱歌给橡树听那么到达了意义的对等。其次,两者的修辞效果不同。林将夜莺的歌声比作“银瓶里涌溢的水浪一般清越,译文“涌溢的水浪有语义的过译之嫌,银瓶中的水如何与浪花相比?“清越那么为译者增加的局部,原文中并无对应的词。该问题还存在于“hervoice的翻译上,林译作“婉转的音调,然而原文中并无形容词与“婉转的相对应,未免有“添油加醋之嫌。观之巴译,其将夜莺的歌声比作“銀罐子里沸腾的水声亦有不妥之处。一那么,“bubbling为拟声词,而“沸腾的水声似乎未能传达原文要表达的夜莺动

16、听的歌声。二那么,“from有水从银瓶中流出来这一动态效果,译文中却没有表达,本文认为此例句后半局部译作“她的歌声好似水从银瓶中涓涓地流出一样较为贴切。五.林译本与巴译本的得与失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交流活动,它的产生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这些社会历史语境进而会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影响。这一点在两个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3“Themusicianswillsitintheirgallery,saidtheyoungStudent,“andplayupontheirstringedinstruments,andmylovewilldancetothesoundoftheharpandviolin.Shewilldancesolightlytha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