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5385562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的基础理知识概要中医的基础理论 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 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 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 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 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 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

2、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 ,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 五运包括木运、火运、 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 。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脏象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奇

3、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经络学说 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 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 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 “三世医学” 。“三世医学” 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 “医经”和“经方” 两方面发展。 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 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 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

4、病论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 , 反映了从先秦至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 特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 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 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古远, 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 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 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

5、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下面就此两点进行论述。1、整体观念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两方面: 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 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 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 气、血、津液 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 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 这个统一体从另一角度可分为阴、阳两部分, 这两部分既对立相互制约, 又互相联系以维持平衡。同时中医又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念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因、发病、诊断、治疗

6、、养生等所有领域。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衍生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 平衡 ”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强调人体内各部分的协调与平衡。因此在上述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在诊察疾病时总是考虑到疾病发生的季节患者的 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饮食嗜好 等自然环境 及社会环境 。患者某一部位的病变不会仅注意患病的局部, 更会从上面说的五个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或从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例如眼的病常考虑到肝耳鸣、 耳聋常考虑到肾、肌肉痿软无力常考虑到脾等等。因为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主肌肉。又例如肝病会传至脾脏所以可以通过先 “实脾” 以防止肝病传脾, 肺病有时可以通过补脾而取效,这就是

7、“培土生金”的方法。2、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三种手段即 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 。而三者之中中医又特别重视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所特有而西医没有的。 对症治疗就是俗语说的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见血止血等。 辨病治疗 就是根据诊断是什么病则用什么药。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所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病、证、症的区别。证的涵义了解以后对于辨证就容易理解了。 所谓辨证就是将 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如上证中的恶寒、头痛源于问诊;鼻塞、咳嗽源于闻诊;痰黄稠、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源于望诊;发热、脉

8、浮数源于切诊。综合分析病因为外感风热疾病,性质为热证,病位在肺系统,邪正关系为实证。则概括判断为风热犯肺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既然证是阶段性的、 动态性的,自然就会出现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 , 则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即证不同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 “同病异治”即同一疾病由于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 例如同一麻疹病早期、 中期和后期由于其证不同治疗也就不同。 早期宜透发为主,中期宜清热解毒为主, 后期宜养阴为主。 由于病人机体反应性不同,又由于证

9、是内外因作用的综合表现, 所以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阶段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内因不同, 不同个体亦会出现不同的证, 从而治法的不同。 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个体, 则会出现风寒或风热表证表虚证或表实证等, 所用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的区别。 所以要想自始至终使用一个方剂来治疗一种疾病是不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的。与此相反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 即相同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这种情况称为 “异病同治” 。例如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病但中医认为二者都是由于 中气下陷 引起的二者发病的病机和证相同,所以治疗都用 补中益气、升举阳气 之法。辨证方法或纲领概括起来主要

10、有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经络辨证、三焦辩证方法, 常常是几个结合在一起运用的,多个辨证方法的组合才能满足辨证的需要。 证确定了以后就是处方用药。 由于医生的经验和习惯不同,所以即使辨证相同,方药亦不尽相同。开始是一人一方。后来有些方剂经过许多患者反复使用, 被认为对某个病证特别有效, 这样的方剂便成为经典方和经验方。 这些方剂对应的证便成了方证。 这里的方证除了该方剂特有的内涵外,还具有上述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或病因辨证等方法的内涵。辨证论治体现了整体水平、 个体性以患者为主体和灵活性的特点。 由于是个体性的一对一的治疗所以更切合实际。 但是每一种病都有其自

11、身的特殊矛盾, 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长期只重视 “证” 的观察研究而一定程度上轻慢了对病的观察研究,因而对病的特殊性的认识和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则相对较少,这是辨证论治有待完善的地方。 前人亦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清朝徐灵胎在 兰台轨范序中说“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但是由于长期轻慢了对病的观察研究,所以迄今在这方面积累的资料尚不算多。 今天对很多疾病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如何找出病 - 证- 方的规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对辨证论治这一特点的学习, 我们要了解证的概念, 了解辨证论治的实际内容,并通过与对症治疗、辨病治疗的对比,加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例子充分

12、认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道理所在。三、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1、气一元论 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 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 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 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2、阴阳五行学说 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又可代表一事物

13、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 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 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 二) 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

14、界的关系。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 十二正经概念、 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 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 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 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