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时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5385404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时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 2.要注重朗读。以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当堂背诵。 注意 各篇作品的情感基调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感情要有所区别。3.在读懂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不提出欣赏的过高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 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个原则, 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 古代诗歌。4.讲解相关知识。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原则上不另作介绍。课文的几首诗歌都是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透露出“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2、”等时代精神,可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适当讲解时 代背景,但不要介绍文学史。二、学情分析: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学生在诗歌记忆上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要鼓 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 情的手法以及诗歌意象理解较浅,教师可适当点拨。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 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4.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2.通过诵读理解思乡之情。3.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

3、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4.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思乡之情。【教学难点】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寄托的情感。五、教学方法:品读法;诵读法;联想法六、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观沧海(一)导入新课:破题解惑同学们,这是

4、我们进入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古诗。读懂诗歌有很多切入点,标题一定不可小觑。(1)标题中有一个关键字,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请找出来。明确:“观”。破题:看大海。理解了诗歌的题目,这只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下面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把注释上的字音“誊” 到诗中,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小组内交流,提出困惑,互相解决,教师释疑。释疑:以一一来;何一一多么(不能写作“河”);若一一好像(成语:安若泰山)齐读:读准字音。(3)普及常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首诗在形式上与我们小学学过的绝句、律诗有什么不同呢?明确: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观沧海属不属于这两种呢?这又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呢?明

5、确:拟乐府诗。绝句和律诗又叫近体诗,乐府诗属于古体诗,它的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 篇目可长可短,不必押韵。乐府是要配乐演唱的,很可惜我们现在无 法知道它的曲调,但我们可以来读一读它的节奏。这样,我们一边打 节拍一边来读这首诗。先试着看看我们读几几拍合适呢?二二拍。 女生读:读出节奏。当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他会听到海哭的声音;当一个人愁绪满怀时,他会让大海带走所以的哀愁;当一个人雄 心勃勃时,他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想到什么呢?(二)问题探究1:把握基调(1)整体感悟,带着预习的感受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我们知道,一首歌曲会有一个基本的调子,像春天在哪里基本的调子是很欢快的,像大海基本的调子是低沉悲伤 的

6、。诗歌也有一个基本的调子,我们称它是感情基调。请说一说如果让你给这首诗谱曲,或唱一唱这首诗,你觉得它的感情 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激昂、高亢、雄壮慷慨激昂,雄浑苍凉是曹操诗歌的风格。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 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 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 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 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自由读:读出激昂(2)请用简洁的词或短语,说一说:我看到了 勺大海。说出依据。(三)问题探究2:理解描写角度和手法明确:海水滚滚海中山岛傲然耸立周围草木茂盛汹涌澎湃水势湍急 (

7、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是在写海里的景色吗?描写角度发生的怎样的变化?明确:由远及近。(2)诗人由山岛、树木,写到洪波,描写的手法有没有发生变化?明确:由静态描写到动态描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 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山岛挺立, 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和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 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 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 图画啊!齐读:一读:滚滚涛流,巍巍山岛,在“我”的心中是那么壮阔。读出壮阔。二读:眼前,那葱郁茂盛的草木,犹是那么勃勃生机。读出生机。三读

8、:忽然,阵阵瑟瑟西风吹来,巨大的波浪翻滚着涌向天际。读出磅礴、澎湃、汹涌 (四)问题探究3:把握诗人形象假如你就是曹操,此时你刚刚打完一场漂亮的胜仗,你还要率领你的千军万马扫平北方的那支强悍野蛮的乌桓族,你看着眼前这一切雄伟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1)请接着说:“我就是我。明确:我就是我。我不能虚度此生,我要建功立业!我就是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要一统天下!我就是我。 (2)曹操是怎样表现他内心的豪情壮志的呢?明确:通过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种描写的手法又称:虚写。 在曹操的心中,他早已成为那吞吐日月、容纳星河的沧海了。“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

9、;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 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 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 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 观景象。这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自由读:一读:读出大海的辽阔无垠。二读:读出诗人胸怀的宽广。三读:读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3)小结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 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 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

10、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 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4)总结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 怀。”学了这首诗,同学们眼中的曹操不再停留在那张白脸、那个奸 雄、那个心胸狭窄、那个狡诈多疑的形象上了。了解历史,走进历史, 我们可以从这些动人的诗作开始。朗读、背诵。(五)问题探究4: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1)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明确: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

11、情的诗句,情 寓于景中,情景交融。你能说出古代既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明确: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问题探究1:体悟情感文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回答。明确:愁 (二)问题探究2:把握基调愁是无形无味的,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 情于景” “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 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奠定 了什么样基调?明确:写“杨花”且“落尽”

12、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 这就奠定了全诗伤 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 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 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 之意自现。(三)问题探究3:品析名句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明确: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 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 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 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 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 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 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四)问题探究4:理解主旨“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 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 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五)课时作业背诵并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