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535087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前言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内科学课程,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临床诊疗实践,要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内科学是二级学科,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学科, 本大纲参照普通高校临

2、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内科学课程基本要求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而制订的。按大纲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各系统常见疾病和重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结合诊断学时学习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加深对疾病重要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疾病间的鉴别诊断要点。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医学影像学、妇产科学、眼耳鼻喉科学、医学美容、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授课时数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

3、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5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12学时,见习40学时。四 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叶任高,6版,2005年10月。正文第一篇 绪 论一 教学目的学习内科学的学习方法、诊断、进展,了解内科学的范围、内容。二 教学要求了解内科学的范围、内容、进展

4、,以及学习要求与方法。三 教学内容(一) 概述(二)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三) 内科学的诊断(四) 内科学的进展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第一章 总论一 教学目的懂得血液病的分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血液病的诊断方法。(二)熟悉血液病的治疗原则。(三)了解血细胞的生成、血液病的分类及新的诊疗技术等。三 教学内容(一)概述1造血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2血液病的分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凝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二)诊断方法1病史:现病史,营养史,既往史,特殊药物史,毒物接触史,职业史和家族史等。2体格检查:苍白、黄疸、出血、发热、骨痛、肝、脾与淋巴结大小、皮

5、肤等。3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和有关出血凝血机制检查,血清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血清铁蛋白,血清叶酸和Vit B12水平,Coombs试验,酸溶血试验,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免疫电泳。血红蛋白电泳,骨髓检查,组织化学染色,淋巴结和骨髓活检,白血病免疫分型,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查。4影像学检查:超声显像、电子计算机体层显像(CT)、磁共振显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脾、淋巴系统及骨显像扫描。(三)治疗原则1去除病因。2保持正常血液成分及其功能:补充造血所需营养、刺激造血、细胞因子、过继免疫、切脾、成分输血及抗生素的使用。3去除异常血液成分和抑制异常功能:

6、化疗、放疗、诱导分化、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免疫抑制、抗凝及溶栓治疗。4造血干细胞移植。(四)进展HLA研究,为疾病的诊断和移植提供了可能 。CD抗原的确定,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3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白血病相关融和基因的发现等。MICM的综合诊断技术的开展,为白血病的分型提供进一步的可能。5骨髓移植技术的进展,为根治许多疾病提供了可能。6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的重大突破,,如:全反式维甲酸及砷剂的应用。7靶向治疗的发展:格列卫治疗CML,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8生物效应调控治疗:细胞因子的应用,如:GCSF、GMCSF、EPO、IL11、IL2、IFN等。9基因治疗:细胞因子导入、肿瘤疫苗制备、

7、自杀基因疗法、向靶组织转移癌基因等。第二章 贫血概述一 教学目的懂得贫血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步骤、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意义及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贫血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二)熟悉贫血的诊断步骤、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意义。(三)了解贫血的治疗原则、常用的治疗手段。三 教学内容(一)介绍贫血的概念,指出影响血红蛋白值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妊娠、居住的海拔高度、吸烟等。(二)提出贫血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按形态学分类和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三)根据发病原理分别讲述贫血时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四)讲解贫血的诊断步骤,包括病史采集(饮食与胃肠情况,理化因素接触史,慢性失血和其它肝肾疾

8、病史,突出与贫血有关的家族史),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尤应注意与造血系统有关的体征,如皮肤粘膜、淋巴结、肝脾等)以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检查等)。应着重讲述常用的血常规和血涂片检查的意义。综合上述资料首先判断有无贫血及贫血的病因、类型、然后作出诊断。(五)应强调按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原则。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一 教学目的懂得正常人的铁代谢,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及实验室特征、防治方法。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易感人群,临床及实验室特征,防治方法。(二)熟悉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鉴别诊断。(三)了解正常人的铁代谢。三 教学内容(一)简介正常人体内铁的代谢,包括铁的

9、来源、吸收、分布、贮存、再利用和排泄。(二)阐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铁摄入不足和需求增加,铁吸收障碍以及铁丢失过多。(三)讲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缺铁状态及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表现,典型的临床特征以及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四)介绍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如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骨髓象,骨髓细胞内铁和外铁染色等。(五)讲解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首先是诊断依据,关键是病因诊断;缺铁性贫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如慢性病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等。(六)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首先强调病因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铁剂治疗。重点介绍口

10、服铁剂的种类、用量、方法及注意事项。说明注射铁剂的应用指征、种类、用量和副作用等。(七)强调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性。加强卫生宣传,做好妇幼保健和积极防治原发病的工作。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 教学目的懂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主要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二)熟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三)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简介本病的特点、本质和发病情况。(二)介绍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分类。(三)阐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的发病机制,介绍干细胞学说及微环境学说,免疫在发病学上的地位

11、及遗传易感性。(四)讲解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分述重型和轻型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五)介绍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象,骨髓活检,干细胞培养,染色体,CD55,, CD59,, 腹部超声检查等。(六)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非白血性白血病及其他伴有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脾功能亢进,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七)治疗包括支持疗法(输血、抗感染、止血和造血细胞因子的合理应用)和特异性治疗(免疫抑制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雄性激素的应用的适应证和副作用。(八)了解本病的预后及预防知识,强调合理用药及作好劳动保护。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一

12、教学目的懂得溶血性贫血这组疾病分类、共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二)熟悉溶血性贫血的分类。(三)了解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介绍溶血性贫血的概念。(二)溶血性贫血按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类。(三)介绍正常和溶血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和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不同。(四)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并介绍常见合并症。(五) 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首先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加和代偿增生的证据),, 然后进一步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如红细胞形态观察,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CD55、CD59检测,

13、抗人球蛋白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血红蛋白电泳及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六)讲解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介绍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类型贫血、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胆道疾病和败血症鉴别。(七)溶血性贫血的防治,包括病因防治,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脾切除术,输血(必要时),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第九章 白血病一 教学目的懂得白血病分类与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和进展。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分类与分型、临床表现。(二)熟悉本病的实验室检查。(三)了解本病治疗原则和进展。三 教学内容分以下三节介绍第一节 概述(一) 分类分类的目的,根据自然病程、病理、细胞类型及细胞

14、分化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二) 发病情况发病率,常见类型的发病情况。(三) 病因与发病原理各种病因,外因与内因关系,目前的认识。(四) 病理白血病细胞在造血系统增殖及对其他器官组织的浸润,感染及出血的改变。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一) 分类分型FAB分型和MICM诊断。(二) 临床表现发病与感染、出血、贫血及浸润的临床表现。(三) 实验室检查血象及骨髓象的特点,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等。(四) 诊断和鉴别诊断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进行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细胞形态学等与再障、MDS等进行鉴别诊断。(五) 治疗支持疗法

15、。化学疗法:化疗原则。急淋、急非淋在诱导缓解、缓解后治疗的主要药物和方案;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和治疗。分化诱导剂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六) 疗效标准缓解、长期生存、治愈、难治与复发的概念。(七) 预后自然病程,化疗可以使病情缓解甚至治愈,造血干细胞移植使长期无病生存率进一步提高。第三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第四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 临床表现慢粒与慢淋的特点,慢粒的临床过程。(二) 实验室检查慢粒与慢淋在血象与骨髓象上的特点。(三)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组织化学、细胞表面标记、染色体检查及融合基因在诊断上的意义。(四) 治疗化学治疗:慢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常用药物。靶向治疗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列卫)。生物制剂:干扰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他:放疗、脾切除的指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