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物理光学中的“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透视素材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4.50KB
约20页
文档ID:475348334
中考物理光学中的“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透视素材_第1页
1/20

中考物理光学中的“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透视素材光学中的“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透视 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是指课堂上老师演示或同学自己随堂做的一些小实验(也包括课外实验或教材课后习题出现的实验)近几年中考对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的考查比重逐渐增大,主要考查物理现象及小实验的原理或规律,随着课程改革,考察的内容也将更加全面综合, 预计2017年还会以课本中的图片为背景考查其所研究的物理现象,会涉及到初中所学的各个知识模块考查角度】: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操作方法、相关道理的应用、实验涉及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实验设计、解释现象、实验结论或实验过程评估等解题技巧】:审视实验操作装置图 明晰实验操作方法 进而明确所研究的物理问题 锁定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作答 【典例剖析】: 考点一:探究光的直线传播例1:(2016秋•兴化市期中)小明探究光的传播时做的一个实验,他在家中的空水缸中倒入水,再在其中倒入了大量的盐,过了几天,他让一束激光射入盐水中,光路如右图所示,图中光线沿 (填直线或曲线)传播,原因可能是 ,这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介质应当具有 的特点.实验中,小明为了能清楚的在水中呈现出光路,可以 .解析:光必须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盐水的密度如果不均匀,光在盐水中传播路径就不是直线;为了清楚的呈现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可以在水中倒一点牛奶,利用牛奶对光的反射呈现传播路径.故答案为:曲线;盐水的密度不均匀;均匀;在水中倒一点牛奶.考点二:小孔成像的特点例2:(2016•安庆一模)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 (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到 、 、 像;(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圆形的光斑实质是 的像.解析:(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2)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所以圆形的光斑实质是太阳的实像.故答案为:(1)三个小孔和蜡烛在一条直线上; (2)膜; 倒立; 缩小; 实;(3)太阳.考点三:光的色散例3:(2016秋•江都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的白色光屏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1)此现象叫做光的 .此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的.(2)此实验说明白光 (填“是”或“不是”)单色光.(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有一种看不见光.请写出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种即可)(4)小华想证明C处也有一种看不见光,那么她应该把 放到C处.(填“温度计”、“1元硬币”或“100元纸币”)。

解析:(1)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图中位置从A到B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此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2)此实验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是复色光;(3)A的外侧是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位于红色光的外面,所以温度计放应放在A处的外侧示数会上升,红外取暖器利用了这一特点;(4)在紫光之外有看不见的紫外线,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用100元纸币放到C处来证明C处也有一种看不见光.故答案为:(1)色散;牛顿;(2)不是;(3)红外取暖器;(4)100元纸币.考点四:看不见的光和色光的混合例4:(2016秋•镇江期中)如图所示是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色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1)图中A处应该是 光;在该实验中,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发现温度计放在 (选填:“A”或“B”)的外侧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得较快,说明在这一区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 ,其主要特性是具有 效应.探测时,我们可以将温度计玻璃泡涂黑,其原因是 ,目的是 .(2) 如果在三棱镜和光屏之间放上一块蓝色的玻璃,则光屏会呈现 色光带.解析:(1)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图中位置从A到B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故A处应该是红光;B处应该是紫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位于红色光的外面,所以温度计放应放在A处的外侧示数会上升;黑色物体能吸收各种色光,使射到温度计上的光全部变成热能,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温度计示数升高更明显.(2)在三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上一块透明的蓝色玻璃,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因此蓝色玻璃只能透过蓝光,白屏上呈现 蓝色.故答案为:(1)红;A;红外线;热;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使温度计示数升高更明显;(2)蓝.考点五:透镜对光的作用例5:(2016秋•梁子湖区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如图所示.(1)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 (选填“偏离”或“偏向”)主光轴.如果此时再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 (选填“会改变”或“不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 .(2)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  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的具体原因是 .解析:(1)由图可知,玻璃容器的形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向主光轴方向偏折;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会发生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当光照到烟雾时,烟雾颗粒对光的反射方向是不同的,会发生漫反射现象,所以我们从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路径;(2)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液体的种类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是因为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故答案为:(1)偏向;会改变;观察光的路径;(2)液体种类;凸透镜对光的偏折射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考点六:平行光会聚法测凸透镜焦距例6:(2016秋•太仓市期末)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小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L.(1)你认为小华的推断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2)为了检验小华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凸透镜向下方的纸张慢慢移近,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变 (选填“大”或“小”),则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光线到达焦点并且继续向前射出,这个非最小的光斑可能在焦点之前,也可能在焦点之后.小华猜测焦距大于L,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前.如果向下移动凸透镜,此时光斑变大,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前,焦距大于L,说明小华推断正确.如果向下移动凸透镜,此时光斑变小,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后,焦距小于L,说明小华推断错误.故答案为:(1)不正确;(2)大.考点七:视力矫正例7:(2016春•榆林校级月考)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 .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填“靠近”或“远离”)眼睛.(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解析:(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远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是B图,远视要用凸透镜来矫正,是D图.故答案为:(1)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靠近;(2)A、C、B、D.考点八:光的色散和透镜对光的作用综合例8:(2016•枣庄)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 .(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 的焦距大些.(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解析:(1)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此时读数为10.0cm,即透镜焦距为f=10.0cm;(2)由图甲可知,第一次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根据1、2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3)用红光和蓝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蓝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红色光较蓝色光偏折能力弱,所以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些.(4)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故答案为:(1)10.0cm;(2)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面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3)红;(4)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考点九: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例9:(2014秋•兴化市校级期末)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 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