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种群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5324722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种群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种群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种群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种群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种群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种群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种群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种群 1教学目标 1了解科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概念,以及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

2、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这块内容有耳熟能详的部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如何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3重点难点 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3生物群落的概念。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的概念。2、理解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3、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学时重点 1种群的特征。学时难点 1、种群特征的理解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 一、种群的概念和研究种群的意义质疑:生活在一个养鱼池中的生物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各种鱼类、还有多种微生物,每种生物的总和构成了什么?(要求学生答出“种群”)接着教

3、师讲述:以养殖鱼种鲢鱼为例,它由鱼苗、小鱼和大鱼组成的鲢鱼个体种群,这是一个种群,它是鲢鱼存在的一种形式。其他各种生物在这个养鱼池空间内,也是由不同年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种群而存在。师生归纳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提问:从1999年开始,我国在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要求学生答出,使鱼类得以生长、发育和繁殖,促进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伏季休渔制度的出台,首先必须了解各种鱼的种群数量(种群内的个体数)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的特征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研究种群特征的必要性。二、种群的特征同一种群内的个体具

4、有传粉、交配和繁殖的机会,也就是说种群是物种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虽然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但它决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每个种群的个体相互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种群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同的,而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又是可变的,种群数量是变动的不固定的,例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秋末天气较冷时则种群密度降低。但是,这种变动是稳定的,呈现出种群数量波动的周期性变化。例如,栖息在冻原地带的北极鸟、北极狐和环

5、颈旅鼠大约每隔4年大发生一次;雪兔和猞猁数量的最大值每隔910年出现一次。种群密度变动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组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怎样才能正确地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呢?研究者通常采用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即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种群的种群密度。例如,对某地段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发现有标志鼠15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N39=3415 N=(3934)/15=88(只)。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由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反映了生物

6、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教师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国控制人口的增长,关键是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因此,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3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其类型可大致分为三种,即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质疑:种群三种类型的年龄组成与种群密度有何关系?讲解 (1)增长型种群的特点是种群中幼年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基部宽阔,顶端狭窄,也充分证实了上述特征。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一个迅速增长的种群。种群密

7、度将逐渐增大。(2)稳定型种群的特点是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比例适中,锥体从基部到顶端的宽度是基本相当的,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大体相等,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将保持相对的稳定。(3)衰退型种群的特点是种群中幼年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老年的个体较多,锥体的基部较狭窄而顶端较宽,反映出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个趋向于衰退灭绝的种群,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教师强调:种群的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可表示如下:在种群中当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也基本上保持不变。4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

8、动物;(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等;(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质疑: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呢?教学讨论:(1)如果各年龄阶段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雌雄个体就有充分的交配繁殖机会,决定了较高的出生率,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多见于高等动物。(2)如果雌多于雄或雄多于雌的种群,性别比例失调,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较少,这样的种群其出生率较低,种群密度也将逐渐减少。因此,在人类中反对用超声波(B超),为人们选择性别的出生。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2、学会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3、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9、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学时重点 1、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时难点 1、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群落 一教学过程导课1提问学生:种群的特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教师讲解:种群特征直接影响着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二教学目标达成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是有变动的,在内外条件合适时,种群数量就增加;条件不合适时,种群数量就会减少;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是少见的。种群数量变动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人和迁出这两组对立的过程。出生和迁入是种群增加的因

10、素,死亡和迁出是种群减少的因素。下面主要分析种群的增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0,年增长率(指第二年的种群数量除以第一年的种群数量所得的倍数)为,该种群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二年后为N2=N1=N02;t年后则应为Nt=N0t。如果绘成曲线图(指数曲线),种群的增长就会呈“J”型曲线 。种群迁人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增长。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美

11、国的一个岛屿,这个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2)“J”型曲线的生物学含义“J”型曲线在更多的时候,它并不是种群增长的实际状况,例如,环颈雉实际增长曲线和理论上的“J”型曲线是大致符合,而它的生物学含义是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或者趋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S”型曲线的制约因素自然种群不可能长期地按“J”型曲线增长。如一对苍蝇、一个细菌若按“J”型曲线增长,不用很长时间,就能充满地球上的一切空间。因此,种群不可能无限地长时间地呈“J”型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也将加剧,这必然要影响到种

12、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一直到停止生长,甚至使种群下降。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呈“S”型曲线 。(2)“S”型曲线的特点种群在生长的环境中,存在着限制种群增长的因素(可能是有限的食物、可能是废物的积累,可能是环境条件的变化,也可能是种内或种间的相互作用等),因此,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可能是“J”型的,而是“S”型的,其特点是:S曲线上有一个渐近线(K值),即“S”型增长曲线渐近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量。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有一位生态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加人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13、经过反复实验 试分析K值。教学讨论: 大草履虫在这个实验环境条件下的最大种群数量是375个,这就是该实验种群的K值。(3)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教师分析: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虽不一定完全与自然界中种群增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但它说明了种群增长有的接近J型,有的接近S型,中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即使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会有不同形状的增长曲线。另外,自然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时,仍有变动,其变动方式或有周期性,或不规则,稳定在K值上不变是不现实的。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呈“J”型增长。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要在于环境阻力或者拥挤效应的作

14、用。师生共同比较两种增长曲线。种群两种增长曲线比较“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保持稳定有无K值有K值无K值(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种内因素、种间因素和其他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尤其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这种现状和发展趋势,将会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第九章进一步探讨。教师强调

15、:无论哪种因素和什么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的。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指导学生阅读P95的课文内容。教师归纳: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例如,在对待鱼类的捕捞问题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既能捕到较多的鱼,又不危及鱼类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也就是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因此,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捕捞量与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调查统计我国海域鱼类各种群的现有数量,对鱼类各种群的数量变化做出预测,制定出了伏季休渔的政策。总之,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五、生物群落的概念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种群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种群通过种间关系紧密联系的。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例如,一片农田的所有生物,既包括植物和动物,又包括各种微生物。提问: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各是什么呢?要求答出:(1)区别: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