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八大名城一、 成都1、 简介:成都市,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 国四川省省会,为副省级城市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 原腹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西南地区商贸、科技、通信、文化、教育、 交通中心,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2、 历史发展: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 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 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成都是中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首批(24座)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在21 世纪出土的金沙遗址把成都的建制历史提前到(约前1200 ~前650 )已经超过苏州 的建城时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 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3、 文化艺术:成都(1)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 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 蜀锦是指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 年的历史,蜀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 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3)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4 )四 川盆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食在四川的美食文化名贯古今, 而成都更把川菜的精华发扬光大川菜作为全国四大著名菜系之一,其强劲的势力早 已渗透到全国各地每个角落5 )成都爱喝茶,会喝茶,以至于外地人用'头上青天 少,眼前茶馆多〃来形容''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 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6 )四川是中 国六大客家人聚居省份之一,人数约300万,主要聚居在成都的东山区和川中的沱江 区域,至今仍有100多万人能讲客家方言,并保持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对成都及 四川都有很大贡献,其中还有很多伟人和名人4、 美誉:天府之国、锦官城(锦城)、美食之都、文化之都、选秀之都二、 重庆1、简介:重庆市,简称'渝〃,是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和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 综合交通枢纽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誉为东方'芝加哥〃,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成 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重庆定位为国际大都市。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组 团式城市,因多山多雾素有山城、雾都的别称,因夏季天气炎热,而有火炉的称号2、 历史发展:(1)距今两万年至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今重庆 地区先秦时期,诸侯国巴国先后在今重庆地区的枳(今重庆市涪陵区)、江州(今 重庆市重庆主城区)、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建都2)1876年9月13日,英国 以''滇案〃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其中规定英国可向重庆派驻 领事1890年3月31日,中英签订《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确定重庆作为通商 口岸随后英商开辟从宜昌到重庆的轮船航线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 附近设立3)1911年,由于修建成渝铁路案搁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保路运动4)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前线每况愈下,1937年7月淞沪会战打响后不久,国军 便陷入被动,为防止首都被攻陷后陷入混乱,中华民国政府于1937年11月颁布《国 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战时首都5)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 内战、争取和平,政府(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 判,史称''重庆谈判〃3、 文化艺术:(1)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 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渝文化代表: 川剧(变脸、喷火、巴剧、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 重庆方言、川菜等2)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日军于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国民政府从南京撤至重庆,并将之定为"陪都",实为"战时首都"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 政治、军事、经济、外卜交中心抗战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 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名城,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是 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也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 台7年中,留下诸多遗迹、轶事,使陪都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3) 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之 一,并对火锅这种饮食文化影响较大的如今的重庆火锅仍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出多 种特色火锅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三、都江堰1、 简介: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都江 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 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 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
2、 历史发展: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 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 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 ''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 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 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 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 ''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从宋代 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 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3、 水文化: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 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 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 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 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1)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 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 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 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 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2)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 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 的3)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 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 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 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 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 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 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4、 诗词: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 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 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清董 湘琴《游伏龙观随吟》: ''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 伏龙可曾寒? ”清黄俞《都江堰》诗: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 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 石经营取次裁〃现代权黎明《都江堰吊古》诗:数声钟鼓报黄昏,瞻仰神工千古存 玉垒照看川岁月,金堤抱负蜀乾坤重书禹贡追先圣,长遗(遗:真韵wei,馈遗 尧封泽后昆约束岷江东逝水,休惊岸左二王魂四、庐州1、 地理位置: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仍治合肥县,属贞观元年 (627年)划设的淮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庐江郡,仍治合肥,仍属淮南道至 德元载(756年)十二月,置淮南节度使于扬州(今扬州市),庐江郡仍属之至德二载十 二月,复名庐州,仍属淮南节镇2、 历史背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庐州设淮西路总管万户府,属江淮行省(治 扬州,今为市)淮西道宣慰司(治庐州,今合肥市)庐州。
十五年,升庐州为路,置总管 府,仍属江淮行省(治今扬州市)的淮西道(治庐州)二十八年十二月,江淮行省迁治汴 梁路(今开封市),改名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庐州路仍治合肥县, 庐州路改属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简称淮西道(治庐州)元末,红巾军起义政权大宋 在庐州设江淮行省龙凤十年(1364年)七月,改庐州路为庐州府,为江淮行省省会 不久,废江淮行省,改属朱元璋设于应天府(今南京市)的江南行省明洪武元年(1368 年)八月,庐州府改属中书省,仍治合肥县十三年(1380年)正月,庐州府直隶六部 永乐元年(1403年),庐州府改隶南京,又称南直隶、直隶南京(治今南京市)崇祯十 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帝自缢,明亡明亡后,南明弘光政权在抗 清英雄史可法的领导下,置滁和镇,为南明江北四镇之一,庐州府属之清顺治二年 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庐州府改属江南省(省 治江宁府,今南京市)康熙 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安徽省(省会治安庆府,今安庆市)3、 发展: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庐州府改属安徽省安庐滁和道(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庐州 府改属皖北道,直至清亡。
辛亥年农 历九月十九日(1911年10月28日),合肥光复, 废道民国元年1月,废庐州府,存附郭合肥县,直属安徽省五、乐山1、 简介:乐山,古称嘉州,又称海棠香国,历史上属古蜀国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世 界双遗产城市、2008奥运火炬传递城市之一2000年6月,乐山正式成为联合国城 市管理中心在中国唯一的合作城市2、 历史发展:乐山历史悠久,远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时代,曾是蜀王开明部族的故 都公元前四世纪秦灭巴蜀,乐山隶属于蜀郡,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汉朝 将南安隶属于犍为郡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北周置 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县改名龙游县,传说是隋朝军队 从成都乘船向乐山进军、追击陈国败兵时,岷江中有游龙导航,帮助隋朝军队统一天 下,因此改南安为龙游唐复嘉州,眉州宋朝改嘉州为嘉定府;元代改为嘉定路; 明代改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 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