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5269730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259字)今天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我用了三节课,才算讲完,连课间都没有停。讲完之后,觉得自己累的不轻,学生也痛苦不堪,完全没有感受美的享受。开始读课文环节一切都很顺利,也很轻松。只是到了理解课文环节,拉动孩子学习很艰难,自律性强的孩子还能跟着我的思路走,有一些孩子早就游离在课堂之外了。这种效果不好,师生又特别痛苦的教学过程,该如何改观呢?我想还是要领着孩子多读书,借助图片理解重难点,做一些简单小练习就可以了,这样学的轻松还快捷。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2(1572字)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该组课文专题为“壮丽的祖

2、国山河”。课文主旨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意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结合三年级学生特点和_特点,我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一、精心设计导语。_是写景课文,我就把导语的风格定为“风景游览”,引领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激发欣喜、赞赏之情。(映示“中国地图”)在距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有一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像颗颗明珠洒落在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那就是神秘而美丽的西沙群岛。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游览(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二、关注语言段式。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4自然段先总写鱼成群结队穿来穿去,显得很多,再连用四个“有的”及比喻的手法分述鱼的各种形态,突出“好看极了”

3、,最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鱼多得数不清:“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的段式构思缜密精巧,是学生写作的极好范例,教学时,我们应重点关注,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的意境中去。我们可以这样引导:(映示第4自然段内容)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鱼很多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映示海底世界鱼儿畅游的视频,配上悦耳欢快的乐曲,将学生一下子带入鱼的乐园。让学生边观察边仿说: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在学生仿说以后,我们可以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句式:“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提问:“在西沙群岛的海里,真的是

4、水和鱼各占一半吗?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学生感悟到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体现西沙群岛“富饶”这一特点后,追问:“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示某个地方某样东西很多么?”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三、注重“以读悟情”,努力强化_的感情色彩。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_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_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

5、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6、和不到之处,如我因怕时间不够,给学生思考和朗读的时间不充分,还有教完后,觉得没有联系第四自然段的段式结构及时安排一个小练笔也是一个遗憾,今后还有待改进。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3(576字)通读课文纵观全文。重点讲解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同学们理解后知道“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所以“可爱”为总起部分。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分述,二自然段是写风景优美,三至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就_的结构脉络而言,这部分是按进入群岛的地点的变换,从海面海底海中海滩岛上五方面进行说明的。就对总起概述的具体分述而言,这一部分的每一自然段都各自围绕着一个意思细说。_的最后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顺着前面具体的

7、内容即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延伸性总结,从结构上看,也就是首位呼应,是作为_的总结。1、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句,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从珊瑚的形状的相似点而作比喻的,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这个比喻句是意义和作用的角度出发的。2、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达。“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理解起

8、来易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4(1128字)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_。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_。特别在当前,更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蓝色国土”教育的好教材。_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句优美。_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展开,课文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部分展开来叙述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首先由风景优美的幻灯片入手,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孩子们进入课文,自然并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不能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

9、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在教学比喻句时,引入大量的珊瑚图片,漂亮直观,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了一点,在表达说话的时候,孩子们的根据图片想象表达的比喻句真的很生动,让人禁不住感叹,真的是“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孩子们的思维里无法想象的世界,问题虽然回答的很准确,但

10、礼节起来很困难,此时,我顺势播放幻灯片,出示了阳光照射下不同角度海水的颜色,既理解了课文,又欣赏了美景,最后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是一石三鸟。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在学文时,我让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再读最后的自然段,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我在课堂上用“头、身子、尾”来解释“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授之以渔”,

11、让学生举一反三方可掌握,因此课堂上鼓励学生想象写哪些作文可以用这种方式,有的学生说在人物的时候可以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留下的思索却是很多,例如最后的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孩子们以前并没有见过,而在备课时见没有见过这种方法,没有备透,导致事件匆匆,孩子们对这种方法了解不是很清楚,运用起来有困难。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5(1104字)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自己在感受了“技穷”的惭愧和“实践”的重要之余,也生出了“再做一次”的打算,毕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根基的,没有教学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和研究权,何况“反思”应该就是持续不断的。不说空话,实说富饶的

12、西沙群岛教学后的“一憾”与“一得”:一憾自己的设计本意是在“引导学生以数据统计的形式,感性地认识到西沙群岛物产之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感悟西沙的“富饶”更有“奇丽”、“奇趣”之意。然而,这种深究式的思维操作设计,尽管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却还是禁锢了孩子们的主体作用。因为这种设计太自我,教师的逻辑设计痕迹还是太重,太浓。这是课后反思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认识到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设计再缜密,再逻辑,也终究是“设计”,终究是教师的主观意志。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意志、他们的需求、他们的认知方式、他们的发展走向究竟是什么,这才是我们设计的起点。对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具体可感的认知方式才是主要

13、的学习方式,这时期的孩子以感性思维见长,设计课堂上外显化的学生认知活动,比结构内隐性的思维操作流程更重要。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应是“行动研究者”,而不是“理性思辨者”。而自己还一味排斥“课件”,这本身更是避“长”扬“短”。因此,自我评价,这节课自己的设计最大的败笔是过于逻辑,过于“高年级段”化。假如教学时干脆放手让学生合作,甚至独立完成“多”的数据统计,而把朗读训练后移至“美”的感悟之后,或许会好一些。一得不谦虚地说,这次反思课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自己的一个尝试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一直以为对“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定,不等同于对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估测,它还应该有新的内涵。只是自己对此也是

14、很模糊的一种意识,只觉得“有效性”应涵盖学生的语文生活。这次反思课上,尝试以文本为起点,引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起初只是想说明资料的搜集并非单指课前,也可以课中或课后进行,它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具有方向性和训练性,后来读了一篇_,题目叫用好书美文酿造精神的“底儿”,忽然又意识到,我们应把“有效”看的更远些,即应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远效性”,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地单纯地从一节课的课堂气氛、课堂密度、课堂容量等方面去评价教师或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应关注学生在有了这节课的经历之后,所形成的成长走向,也就是在关注“即时效果”的同时,更应关注“远景效果”。拿用好书美文酿造精神的“底儿”这篇_,把我的

15、设计“美化”了些,勉强算做“一得”吧!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6(600字)上周我们班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_,它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把祖国南海上的这颗明珠写得可爱动人。在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先总写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再分别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描写西沙群岛,最后总结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必将随着祖国的建设事业变得更加美丽、可爱。在教学时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先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学习第一自然段,感悟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精讲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西沙群岛的海水,理解海水的色彩与海底的地形有关。学生自学第3到6自然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学习第七自然段,总结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联系第一自然段,点明第七自然段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我认为这节课还有些不足:1、在课堂。上未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去自由学习,孩子的活动时间少。2、课堂氛围不够,学生的积极不高。3、教师自身的情感未能完全调动起来。总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积极改进,做到更好。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