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

上传人:p****u 文档编号:475267234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6.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220(220589589年年)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20242024届届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纲要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26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32选必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P22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44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P60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92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98选必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P19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P35教材融合特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特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东东汉汉三 国(22

2、0-280)魏吴蜀西西晋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宋齐齐梁梁陈陈北朝(439-581)北魏隋隋朝朝统统一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灭灭383383年淝水之战年淝水之战三足鼎立三足鼎立短暂统一短暂统一北乱南稳北乱南稳南北对峙南北对峙220-280220-280280-316280-316317-420317-420420-589420-589(一)国家分裂与政权更迭(一)国家分裂与政权更迭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1.中央机构: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逐渐形成,但权力分配还未定型。2.

3、地方管理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三省制渊源尚书令(西汉)尚书台(东汉)尚书省(魏晋南北朝)另设中书省和门下省职责三省共同辅助决策和行使权力影响加强了君主集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尚处于初创和试行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体制1.(2022广东高考)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

4、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D2.(2021广东高考)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解析】【解析】根据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 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

5、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 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 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 D。B(2015四川文综)“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C C(三)官吏选拔与管理 1.选官: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

6、控制了地方选人权。(门阀士族势力增强,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要求。)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标准:前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评价:实施初,选拔了人才;将评议权(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期注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阶层固化)。含义:由品评官(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由吏部授官的制度。2.考核: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大都流于形式。士族门阀政治 概念: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与西晋,鼎盛于东晋,衰

7、落于南北朝,崩溃于隋唐。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在军事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在军事上依靠王敦,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上依靠王敦,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门阀门阀制度下,地主阶级中有士族和庶族之分:制度下,地主阶级中有士族和庶族之分:士士族族:又: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从魏晋到隋唐初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

8、族)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把持朝政。庶庶族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拓展深化士士族族门门阀阀政政治治兴起兴起原因原因权的权的工具。工具。特点特点 衰落衰落原因原因评价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沦为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分享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崇尚清谈(儒学僵化);社会生活上:等级色彩明显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坐不同席(阶层固化)士族自身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

9、掌政权的能力;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地主乘机崛起;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积极: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2014海南)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

10、结派B B(四)法治与教化:律令儒家化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魏明帝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的原则原则之一,目的目的主要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自汉代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是指在中华法系的发展历史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以儒家的经典尤其是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依据,来定罪量刑。)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古代中国的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

11、了礼法合一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的特色,影响深远。律令儒家化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五)户籍制度:黄籍与白籍 1.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2.白籍: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登记,不征收赋役。3.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糊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材料材料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

12、北方南渡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思考: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思考: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渡的北方大族,保持其优越性。东晋为招募流民进行生产,对侨人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后期为增加赋役收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一)经济制度:均田制与租调制1.均田制原因: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土地兼并

13、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内容:按性别、年龄把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需交租调,并服兵役和徭役 授田分为露田和桑田(或麻田)。露田在受田者死后或年老时要归返政府;桑田(或麻田)为世业,不得买卖。性质:均田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地主利益。均田制实施的影响 恢复经济:抑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巩固统治。民族交融:推动了内迁各少数民族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合。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 奠定物质基础。历史局限: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2.租调制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

14、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以保证国家赋税收入。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当地特产(帛、布或其他)称为调。租调制改变了原先赋税的混乱,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拓展深化】【拓展深化】屯田制屯田制(曹魏时期(曹魏时期 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国有制度)含义:源于西汉,主要实行于曹魏,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的田租。背景: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生产力遭到破坏,土地荒芜。内容:军屯指士兵屯田,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民屯指在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上,由国家直接派官员管理而不受郡县官员的管理,按照军事组织的方式,强征佃农开垦耕种,收成按照四六

15、或者对半分给国家。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后期引起了屯田的军民的反抗与逃亡。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占田制(两晋时期占田制(两晋时期 土地私有制度)土地私有制度)含义:农民、士族等向官府登记自有田亩,占田数是国家允许占有的土地限额。目的: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 内容:农民按限额占有土地,征收田租;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影响:确认和保护士族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巩固了士族特权和地位。庄园经济庄园规模大,多种经营,自给自足。地主和劳动者聚族而居,带着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庄园还筑有城堡,拥有私家

16、武装。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统治者的支持影响:寺院经济过渡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加重农民的负担。寺院经济的发展,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史料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思考:寺院经济产生的原因?与传统小农经济有哪些不同?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思考:寺院经济产生的原因?与传统小农经济有哪些不同?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不同:寺院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拥有少量土地。寺院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