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5212632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一课 魔幻的颜色教学目标:1、认识三原色。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教学重难点: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教学过程:一、 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水彩颜色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1、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水彩吗?谁能说说水彩颜料有什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2、师:水彩不但能帮我们画画,还能帮我们和更多的颜色交朋友呢!二、

2、 发展阶段1、认识三原色:a. 出示定义。问:在这么多颜色当申,怎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哪几种颜色是原色?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师贴出定义)。b. 观看电脑课件。 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听听颜色自己的声音。(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师: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师: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c. 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

3、称它们为三原色。2、认识三间色: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b.演示色轮,出示三色轮,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师小结:用色块表示。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d. 做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师演示: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先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色?(师边说边做)。生:橙色。让学生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色水实验。师小结:通过色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

4、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说明了三原色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橙、绿、紫。e. 得出定义。师:通过刚才的讲解、实验。我们发现这三种色里面,不管哪种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根据这点,我们也给间色下定义。生:(答)师贴出间色定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3、做游戏: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黑板上三个公式,每个公式都少了一、两种颜色。师把这三个公式上少了的颜色,以击鼓传色的形式在同学间传开,鼓声停止时色块稳谁芋另、;那位同学就把手中的色块放在黑板上三个公式申适当位置。老师击鼓,为了公平可让同学用红领巾蒙住眼晴。同学传色,师生共同做这补色游戏。在玩申学,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5、4、师示范三原色调配三间色,师在预先绘制好的一色环图上演示三间色的调配过程,边调边填。在色环上先填上三原色,在两原色之间再依次填上三间色。三、 课堂练习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译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2、作业要求:可自己设计图形填色。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平涂着色。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4、讲评作业。四、 看录像结束教学1、看课本第P1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色、间色的定义,也知道了哪几种色是三原色,哪几种色是主间色,我们还应该懂得三原色、三间色在日常生活申处处可见。如课本中: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蓝色的有海永、天空,绿色的荷

6、叶、小草、树叶等。2、看录像。师:大家一起来观看一组录像,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原色、间色,师播放,生看。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人生。五、收拾与整理六、课后拓展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教学后记:在色彩调配知识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刚接触调色,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

7、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第二课 万花筒教学目标: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教学重难点: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彩色纸,剪刀,绘画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导阶段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

8、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二、发展阶段1、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三、收拾与整理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四、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

9、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第2课时)一、复习就知识二、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五、小结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教学后记:本课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游戏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万花筒设计的简单知识,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标志产生了兴趣。用游戏的方法解决了本科的重难点,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存,进行探索性学习。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兴趣高,设计大胆,色彩、材料运

10、用较为突出,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第三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教学重难点: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3、构图是否完整。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导阶段(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

11、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二、新授阶段1、观察、思考、感受:a: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b:出示课件: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

12、表现?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三、发展阶段1、出示课件: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2)假如你是巨人,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2、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

13、完后讲给同学听。3、小结: 4、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给予肯定。四、课后拓展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第2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课堂教学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要有主题,有情节。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习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四、小结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教学后记:本节

14、课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己研究解决的办法。表现到大人国与小人国时的情景和感受。想象、创作出有特色的大人国与小人国。通过电教欣赏、示范讲解、来感受和完成教学目的及目标。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二、发展阶段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