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童谣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518504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童谣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童谣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童谣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童谣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童谣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童谣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童谣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 束 雯 在很多大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童谣陪伴的童年,那些生动有趣的童谣朗朗上口,至今想起也能张口就来。充满儿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谣伴随着幼儿的成长,是幼儿喜爱的精神食粮。童谣与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童谣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童谣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它对于培养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始自于童谣。 国外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结合语言来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发现,不管某种语言的发音、结构多么复杂,幼儿都能够很好地掌握自己的母语,在这一发现的启示下,他致力于为儿童创造一个像学习

2、本国语言一样的学习音乐的环境。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语言的节奏。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只有在民间歌曲中才最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传统,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本国语言的韵律、音调入手,儿童歌曲应该表现出本国语言的韵律特征。 本学期在子课题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先从民间童谣切入,童谣以其诙谐幽默、琅琅上口、节奏明快的特点深受幼儿的喜欢。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如果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把童谣与歌曲的内在因素与特点做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童谣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也有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的变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动作、组织游戏。它们之

3、间的不同在于童谣仅仅使用语言,歌曲则伴以乐谱;童谣发出的是声调、语调、节奏,歌曲发出的是结合着语言的旋律、音调、节奏。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童谣;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艺术的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因此我们应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充分挖掘儿歌的潜在因素,使童谣的学习和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同时,利用音乐的表现因素和手段丰富童谣的表现力,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我们分别从培养节奏感、速度、音高音低、合作

4、能力、创造力等方面,探讨童谣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实际的操作方法。 一、 稳定节奏的练习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世界上正常的儿童都学会本国的语言。因此,没有无天才的儿童,而最能发挥其天才的办法就是利用其本能发展进程,从小让幼儿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节奏这不仅容易,而且最富有生命力。通过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并要和音乐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途径之一。 童谣也是有一定的节奏,我们在让幼儿学习童谣我是一个大苹果时,引导幼儿边朗读,边伴随拍手、拍腿、踏脚、轻击打击乐器等动作。并与幼儿根据童谣的内容设计相关的动作

5、,这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童谣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节奏记忆。 二、感知声调的高低 和唱歌一样,童谣的朗读也可以表现出声调高低的变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结合童谣感知声调的高低。例如可选择并列句式的童谣或根据童谣中的内容进行声调高低的对比、变化练习。如小鸟造窝、大熊,朗读大熊时,可以用粗、低的声调;朗读小燕子造房子时,可以用细、高的声调。学习这两首童谣时,可以通过操作图片、配合身体动作让幼儿在视觉辅助下感受声调的高低变化。 小鸟造窝叽叽叽,喳喳喳,搬树枝,抓泥巴。小鸟要来造个家,刮风下雨都不怕。大熊大熊大熊,两手空空!春暖花开,爬出树洞;夏天捞鱼,玩水游泳;秋来偷蜜,惹惹小蜂;冬天冰封,爬

6、进树洞。大熊大熊,两手空空。三、感知速度的变化 利用童谣进行速度变化的练习时,可以采用同一首童谣用不同速度朗读的方法,让幼儿在比较中理解相对的快速、慢速,例如龟兔赛跑我做小白兔,你做小乌龟,两个来赛跑,胜利属于谁?乌龟使劲爬,小兔跳得急,使出全身力,争取得第一。或是根据童谣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速度,帮助幼儿理解速度和内容、形象之间的关系。例如下面的两首童谣可以分别用慢速和快速来朗读 : 蚂蚁搬虫虫小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没有用,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藏猫猫藏猫猫,藏猫猫你当老鼠我当猫。我在后边追,你在前边跑, 一跑跑到奶奶卧室里,跳上大床睡午觉,

7、奶奶上街回来了,又抓“老鼠”又抓“猫”。 四、非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应让幼儿具有初步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非音乐的素质和能力。一般来说音乐素质包括节奏感、听觉、感受力,表现力,非音乐素质和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合作能力等,非音乐素质和能力也可以在童谣教学中体现。 (一)注意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民间童谣中有很多都是边玩边朗诵的,类似于音乐游戏,既为游戏就有规则,如童谣煎饼,需要三、五个孩子一起,一个孩子来煎饼,其他孩子用手掌当饼。他们边有节奏地朗读,边依次翻手掌表示“煎”的动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互相等待,其中注意力、合作能力就得到

8、了发展。 (二)创造力的培养 童谣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很接近于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为童谣编配流畅、朴实的旋律,或者把童谣填入自己平时熟悉的歌曲旋律,使童谣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而且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感觉到音乐和语言一样,也可以用来和同伴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小班幼儿改编、创造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可以先引导他们改编童谣中的部分内容,如童谣数数咱家几只“机”,启发幼儿改编童谣中“机”的名称。同样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改编,使其更适合孩子,如用两只老虎的旋律进行填词,改编成洗澡歌,旋律是幼儿熟悉的,歌词内容贴

9、近幼儿生活,因此幼儿学起来积极主动,又达到教育幼儿讲卫生的目的。选择幼儿熟悉的,优美的旋律进行填词,生动有趣,幼儿容易接受。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变化,等到了中大班以后,随着幼儿音乐语言的不断积累,就可以逐步引导幼儿为已经熟悉的童谣编曲。 其次童谣和音乐一样,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为童谣创编上动作。如请外婆这首闽南童谣适合边朗诵边表演,我们分别采用了让孩子自己表演,以及两、三个孩子一起表演的形式,遵循逐步提高的原则,不断激发幼儿的思维,启发他们想出了各种和别人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在这过程中孩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合作力、表演欲望都获得到了提高,这也正是音乐教育中非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在小班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到了中大班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童谣教学的难度,如休止符,感知句式结构,二声部节奏练习等,真正让童谣为幼儿的音乐能力培养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