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赣南采茶舞蹈初探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5184818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学视野下赣南采茶舞蹈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类学视野下赣南采茶舞蹈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类学视野下赣南采茶舞蹈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类学视野下赣南采茶舞蹈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类学视野下赣南采茶舞蹈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学视野下赣南采茶舞蹈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学视野下赣南采茶舞蹈初探 人类学视野下赣南采茶舞蹈初探 摘要:人类学具有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对于舞蹈艺术的研究,那么倡导从单纯的舞蹈本体研究中走出来,将舞蹈艺术活动置于其存在和发生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下进行研究,从而探讨舞蹈艺术及相关活动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重要价值。本文欲从人类学的视野之下,对赣南采茶舞蹈背后所蕴含的生存环境、民系性格、生产生活等文化内容进行剖析,旨在使大家对赣南采茶舞蹈有一个较为确切的把握。 关键词:人类学;赣南采茶;以丑为美 自秦汉以来,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一批批中原汉人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他们

2、拥有独立的客家方言、文化及审美情趣。 赣南,作为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凝聚了悠久、丰厚的客家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经过赣南客家人长期历史进程中的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和开展,广泛流传于广阔群众中的赣南采茶舞蹈也逐渐形成。它的风格典型,妙趣横生,备受客家人民亲睐。 一、人类学视野下的赣南采茶舞蹈 人类学对于舞蹈艺术的探索,更加关注身体以外的背景,即政治、经济、社会、族群、文化内涵等等,而传统的舞蹈研究主要是从舞蹈动律、节奏、形态、结构、动作等方面进行,这种单项的研究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舞蹈学科建设和开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当中

3、汲取知识养分和研究方法,对舞蹈艺术进行更加全面、深入、跨学科的研究。 纵观各民族,无论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或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其民间舞蹈都在动律、体态、语汇及表现形式上有着自身显著而独特的风格特点。很显然,这些独特风格的形成,与该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性格特征及观念等诸多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数百年来,赣南采茶舞蹈孕育在这块红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的特征,对其背后浑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把握和传承。 生存环境萌发无限素材可能 自然地理环境给人类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这种类型的文化创造提供了物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4、着民间舞蹈文化的开展趋向和根本色彩。【1】“山岭沟壑,是对赣南客家人生存环境的一个形象概述,赣南地区遍布山地丘陵,并且受到亚热带森林气候的影响,土壤肥沃,森林茂密,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长期的山区生活,人们上山时会前倾身体,负重时会自然下蹲,双手旁置以维系身体平衡,智慧的赣南客家人将这些生活点滴进行了艺术创造,成为独一无二的舞台步法“矮子步。艺诀“老虎头,鲤鱼腰,双手柔如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和“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等都是“矮子步的风韵特征。【2】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

5、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由于赣南地处极为偏僻,交通不便,人们与外界很难接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生活必然。赣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客家人习惯于这种与动植物为伍,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为了自娱自乐以及庆祝丰收、节日的需要,客家先民们有意模仿动物动作,从而创造了一大批流传至今,独一无二的表演身段,如:“乌龟扒沙、“乌龟伸头、“猴子洗面、“懒猫抓痒、“猫儿探夜、“鸡公啄米、“蜻蜓点水、“金鸡独立、“狗崽守门、“狗牯摆尾、“黄狗伸腰、“雄鸡睡觉、“狮子开口、“狮子滚球、“黄狗撒尿、“蜻蜓戏水、“乌鸦晒翅【3】等等。 民系性格铸造独特

6、舞蹈风格 一个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要受到经济、文化、宗教、生存环境、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人的性格、品格、心理、情感等都属其中。它一旦形成,便决定着人的精神表达方式,对这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艺术必然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各民族民间舞蹈是最能够表达人们性格特征的艺术形式,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各民族由于民族性格特征的不同,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铸造了属于自己民族最独特、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 赣南采茶舞蹈土生土长在赣南,是当地客家人主要的娱乐活动与精神寄托。其“以丑为美、诙谐幽默的表演,彰显出赣南客家人面对生活时乐观、积极、向上

7、的姿态品格;其朴实无华、贴近生活的装扮,折射出赣南客家人善良、淳朴、厚道、坦荡的性格特色;其宣扬“真、善、美的主题内容,是对赣南客家人正直、刚正、追崇理想的热情讴歌。赣南采茶舞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赣南客家人的性格特征,使我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赣南,品味赣南。作为传播文化的排头兵,舞蹈艺术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生产生活影响舞蹈语言形成 古老的民间舞蹈,其起源、开展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亦是如此。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经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经过较长期的演变开展,会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的舞蹈种类。我国的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深受环境的影响

8、,形成了农耕种植业、游牧业、渔业等多种农业生产劳动方式,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民间舞蹈动作、动律、风格、体态、步伐的创造。 赣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耕经济是赣南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人们多种植茶叶、水稻。山区农耕文化自然地渗透在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当中,当然,也造就了赣南采茶的独特意蕴。作为采茶舞蹈,定然与茶园的生产劳作密不可分。“三绝之一的“矮子步,它的最初成因便是人们上山采茶,下山运茶,女子穿行于齐胯的茶丛中摘茶,男子背篓蹲行便于接茶,久而久之,提炼形成。在赣南采茶舞蹈当中,男角形象总是低于女角,出现了女性高于男性的畸形艺术形象,它看似丑陋,却夸张得体、幽默幽默,反映了客家茶农的生产方式,也

9、表现出客家人开朗幽默的性格特征。在制茶过程中,茶农一手炒茶,一手拿蒲扇煽风,防止茶叶过烫,保证茶叶纯真,进而艺术化为千变万化的“扇子花。茶农炒茶之时,由于温度过高,要拿布巾不时擦汗,这一手持之物也被智慧的客家先人美化、加工、延伸成风格独韵的“单袖筒。简言之,没有种茶、采茶的生产劳动,就没有“单袖筒、“矮子步、“扇子花。同时,赣南采茶还有表现运送茶叶、行走山间、女子梳妆、上山采茶等大量具有叙事情节的舞蹈。 二、丑角为中心结构的赣南采茶舞蹈 赣南采茶舞蹈是赣南采茶戏的重要组成局部和表现手段,并且拥有作为舞蹈艺术独立的开展与流传。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审美欣赏,主要在于以丑角为中心结构的赣南采茶戏中丑角行

10、当载歌载舞、幽默幽默、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上。具体来说,那么表达在赣南采茶舞蹈独具特色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三大表演技巧和丰富奇妙的模拟象形动作。赣南采茶舞蹈之所以“丑,是因其在外形特点及表现手法上与传统舞蹈艺术审美有不小的差异: 形象、角色的特征 赣南采茶舞蹈最重要的角色即是“小丑,讲究“以丑为美,丑中见美,与其他戏曲舞蹈之不同,赣南采茶舞蹈的丑角形象分为两种:一是“正丑,表现勤劳、勇敢、乐观、智慧的劳动人民,讲究“丑行俊扮;第二种那么是“反丑,多演绎地痞流氓、烟鬼赌徒等等,讲究“丑行丑扮。丑角形象的突出,打造了赣南采茶舞蹈独特的风格,也为赣南采茶长久不衰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动作、道具

11、的特征 为了塑造艺术形象以及到达演出效果的需要,赣南采茶舞蹈在动作上大多具有夸张、幽默、滑稽的特点,特别是在“乌龟爬沙、“黄狗撒尿、“猴子洗脸等模拟动物的象形动作上尤显突出。另外,赣南采茶舞蹈塑造丑角的专用道具单袖筒,以舞单水袖的独特风格成为一绝,其艺诀是:“摆动像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蛇尾。仅凭文字的描述,“丑已可见一斑。任何舞种的水袖都讲求对称、优雅、悠长,唯独赣南采茶舞蹈只用一个袖筒表现。单袖筒的动作和技巧十分丰富,与右手耍扇结合身段表演,显得异常独特而富有情趣。 面容、着装的特征 作为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代表,赣南采茶舞蹈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其表演服饰以黑、白、蓝等素色为主

12、,讲究朴素大方,宽敞简单,是对客家人生活服饰的艺术化再现。在化装方面,与其他戏曲艺术丑角形象相似,在鼻梁和眼窝之间,勾画出白色块状,俗称“小花脸,当然,纯粹赣南采茶舞蹈表演的妆容会根据角色具体特征而定。直到当下,赣南采茶舞蹈依旧保持着民间最真实、最质朴的着装风格和原汁原味的化装手段,虽紧跟时代潮流的开展,却不曾离开群众,离开民间。 三、赣南采茶舞蹈的开展现状 对赣南采茶舞蹈的研究,必然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开展的指导方针。自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措施来保护、传承和开展这一民间瑰宝。在不脱离外乡文化的根底上,当地政府通过政策的引导,资金、人力的投入等方面努力,加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倡导全民参与,鼓励人们参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此外,还努力将赣南采茶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培养传承人,对相关舞台创作也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大批学者深入到田野当中,对赣南采茶进行挖掘、整理、记录、保存等。上述这些工作的进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与此同时,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展也蒸蒸日上,带动了大批优秀剧目的创作呈现:如?山歌情?、?快乐标兵?、?长长的红背带?、?八子参军?等等,均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各种文化大奖,

14、这些作品通过全国的巡回演出,传播了赣南客家文化,增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情感、友谊。 四、结语 总之,以人类学的视野对赣南采茶舞蹈进行研究,能够打破单一性、本体性研究的局限性,使我们对赣南采茶舞蹈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解读,通过对其产生、流传的规律和机制的把握,以利于我们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对赣南采茶舞蹈这一个案的深入研究,翻开了客家文化艺术宝库,构建了客家文化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亦是对个案研究的意义所在;通过田野调查,使我们从文化内部入手来理解赣南采茶舞蹈,并且亲自参与到赣南客家人的民俗活动中来,可以更加真实的理解和把握赣南采茶舞蹈的动律、形态及

15、风格特征;通过舞蹈形态的象征体系及符号表征来理解赣南客家文化,实地的考察赣南采茶的特性、流传、演变,道具、服饰的象征意义,以及采茶舞蹈流传的人文背景,因而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赣南客家文化传承及开展规律,对其传承、保护、开展都有深远意义。 赣南采茶舞蹈,这支奇特、亮丽的“山茶花,在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当中独树一帜,在赣南客家人民心中举足轻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关键,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它在数百年的历史开展进程中顽强生长、不断开展创新的根底。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之中,在国家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之下,赣南采茶舞蹈这支“山茶花定会绽放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 【2】王敏.江西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43-45 【3】赖丹.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维解读J.艺术百家,2021 2.曾金华,男,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