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5181466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一.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二.产生: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界观:A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

2、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具体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三种

3、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1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1.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 唯运动 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论 物质是

4、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物质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 2.特点: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静止 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静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 止 、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律规律 3.世界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 、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守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意识 可以利

5、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 原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1.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 1.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或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内容。 意识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6、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2.特点: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认实践 识 论 1. 实 践 2.、认 识 、 真 理 1. 2.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

7、,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检验认识、发展认识。 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实践发展。 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 特点:客观性、有条件性、具体历史性 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螺旋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地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性,具有条件的。 方法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