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5181178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边一切的综合,涉及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多种因素。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 、H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有无生命特性: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

2、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性:1综合伙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或间接作用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区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主线因素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局限性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

3、生态因子均有一种耐受范畴,即一种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畴称为生态幅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伙用系统只可以运用太阳光谱的一种有限带,即380-70n波长的辐能,这个带相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体现出的适应性差别,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别:1阳地植物阴地植物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昼行动物夜行动物 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

4、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别,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成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不不小于某一数值时才干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不不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干开花的植物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干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长日照动物 2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生物的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是受光周期

5、控制的,是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与其她生态因子的变化相比,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变化,通过长期进化,生物最后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温度与动物类型:1 常温动物 2变温动物 根据动物热能的重要来源划分 3 外温动物4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的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春化:诸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种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引导的开花称为春化。发育阀温度(生物学零度):显示了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总积温: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有效积温法则:=(-C)T=C+K=C+V K生物发育所

6、需的总热量 N发育所需的天数 T环境平均温度C发育阀温度 V发育厉期的倒数,发育速率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称为物候现象周期性变温: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产生了温度的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周期性温度变化成为了生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极端低温对生物的伤害:1 冻伤:当温度低于-度时,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是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冷害: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伤或死亡,这也许是通过减少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导致的。贝格曼定律:形态上,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

7、更大,导致相对体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助于抗寒。阿伦定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却又变小变短的趋势。;变温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 耐受冻结:少数动物可以受一定限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冻害的现象。 超冷现象: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如下,而不结冰的现象生理上,生物适应低温的生理变化如下:1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长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减少植物的冰点。2 动物一般是依托增长基本代谢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而颤抖性产热只在急性冷暴露中起重要作用。植物对高温的适应:形态上的变化1有绒毛,鳞片,过滤阳光 2体色呈现白色银色或浅色,叶片反光 3叶片的垂直主轴排列,叶片对折。树干根茎有厚

8、的木栓层,绝热保护生理上1减少细胞含水量,增长糖或盐的浓度,有助于减慢代谢速率,增长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体现分泌热休克蛋白动物对高温的适应:内温动物对高温的适应较难,大型兽高温时,毛皮颜色浅,有光泽,反射光,可减少辐射热吸取,再就是运用热窗散热。生理上,合适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高温时储温,升高提问,低温时释放热量。行为上,夜出加穴居,动物夏眠或夏季滞育。陆生植物的生态适应类型:1湿生植物 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旱生植物的生态适应机理:根据形态分为少浆植物和多浆植物 A少浆植物:1叶面积缩小 2 发展了发达的根系 3 根 茎 叶薄壁组织逐渐变为储水组织

9、,称为肉质性器官水生植物的生态适应机理和类型:通过渗入作用从水环境进入植物体内。 1盐度耐受盐度高由于细胞质有高浓度合适物质2对于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 茎 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另一类有封闭式的通气组织系统 3长期生长在淹水的沼泽地 地下侧根向地面上长出出水通气根。动物对水的适应: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是依赖于水的渗入调节作用,陆生动物则依托水分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从而形成了生理的,组织形态的及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对土壤的生态类型:根据土壤酸碱度 1酸性植物2中性植物 3碱性植物 根据钙质关系 1钙质植物 2嫌钙质植物 C生活在盐碱土和风沙质中 盐碱植物沙生植物盐土植物的类型及适应

10、机理:1聚盐性植物:原生质抗盐性很强,细胞液浓度高,根部细胞渗入压很高,可以吸取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 泌盐性植物:能把根吸入的多余盐,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来,再经风吹和雨露淋洗掉 3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它们几乎不吸取或很少吸取土壤中的盐类。沙生植物的适应机理:当被沙流埋没时,在埋没的茎上能长出不定芽和不定根,甚至在风蚀露根时,从暴露的根系上也能生在出不定芽。根系生长迅速,比地上部分生长的快得多。根上有根套。其他和旱生植物特点同样。有的在特别干旱时期,进入休眠,待有有雨时再答复生长。三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的基本特性:空间特性,即

11、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性,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遗传特性,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构成。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有多少(数量和密度)。哪里多哪里少(分布)。如何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单体生物:每一种个体都是由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各部分的数目在整个生活周期的各阶段保持不变,刑天上保持高度稳定。构件生物: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基株之上形成的每一种与生死过程有关的可反复的构造单位,一般可脱离母体直接生长。种群的空间构造:定义: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

12、型:均匀的、随机的、成群的。判断:方差/平均数的比率,即S/m。种群记录特性三大类: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特性。初级种群参数,涉及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最大出生率:是抱负条件(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裔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死亡率:是一定期间段内死亡的个体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导致的死亡率。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年龄构造:把每一年龄群个体

13、的数量描述为一种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划分:特定分类群,如年龄和月龄;生活史期,如卵、幼虫、蛹和龄期。年龄金字塔: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备而成的图,从下至上位置表达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达各年龄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比例。类型及其特点:典型金字塔形锥体,基部宽,顶部窄,表达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出生率不小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钟形锥体,锥体形状和老中幼个体比例介于型和型种群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体相平衡,年龄构造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群。壶形锥体,锥体基部比较狭窄,顶部较宽,表达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老年个体占很高比例,种群处在衰老阶段,

14、代表下降型种群。生命表:是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工具。存活曲线的类型及特点:I型:曲线凸型,表达幼体存活率高,老年死亡率高,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II型:曲线呈对角线型,表达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种较稳定的死亡率。II型:曲线凹型,表达幼体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r):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来计算出。內禀增长率():在实验室不受限制的“最抱负的”条件下观测种群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及內禀增长率在控制人口的应用:减少世代净增殖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增大世代时间,通过推迟初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逻辑斯蒂方程:假设:有一种环境容纳量(K),=K时,种群零增长。增长率随密度上

15、升而减少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公式:。生物学意义:是许多两个互相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本。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拟定最大持续产量的重要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逻辑斯蒂方程的五个时期及特点:开始期,种群个体数量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加速器期,随着个体数量增长,密度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量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K2),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后来,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互有关系。类型:竞争、自相残杀、利她主义或互利共生、寄生。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畴内,当条件相似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同样的。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影响到植株的发育速度和存活率,竞争个体不能逃避,成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她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她成员入侵的空间。领域性的生态学意义:减少同一社群内部成员之间或相邻社群间的争斗,维护社群稳定,并保证社群成员有一定的食物资源、隐蔽和繁殖的场合,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裔。社会级别: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