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立交桥工程道路下穿道及辅道专项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重庆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5155536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立交桥工程道路下穿道及辅道专项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重庆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建立交桥工程道路下穿道及辅道专项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重庆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建立交桥工程道路下穿道及辅道专项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重庆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建立交桥工程道路下穿道及辅道专项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重庆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建立交桥工程道路下穿道及辅道专项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重庆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建立交桥工程道路下穿道及辅道专项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重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立交桥工程道路下穿道及辅道专项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重庆(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工程综述1、编制依据及原则1.1编制依据1.1.1新溉路下穿道及辅道的道路工程、结构工程、排水工程施工设计图。1.1.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1.1.3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88-1992)。1.1.4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1991)。1.1.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1.1.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JGJ33-2001)。1.1.7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93号令)。1.1.8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第373号令)。1.1.9关于竭制市政工程、人工挖孔桩

2、施工(维护)中毒事故的通知(建安办200510号)。1.1.10关于强制执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有关规定(渝建安200113号)1.1.11重庆市市政工程文明施工暂行标准(渝建发200432号)1.1.12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安全施工的规定(渝建安发200321号)1.1.13重庆市建筑工地有关文明施工标准,重庆市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1.1.14我司在类似线路结构工程施工中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经验。1.1.15我司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1.1.16现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地上建筑、标线、地下管线、环境条件及

3、工程材料条件等。 1.1.17现有的技术力量、资金能力、机具设备、施工管理水平、施工经验等综合生产能力。1.2编制原则1.2.1采用成熟、可靠、先进、针对性强的施工方法、方案及施工组织形式。1.2.2紧紧围绕施工合同的有关目标及特殊要求,突出解决施工合同明示或暗示的工程特点。1.2.3强调科学的组织管理,特别是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部署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本工程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有利及不利的影响因素。1.2.4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力求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在确保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材料、新测试方法。 1.2.5坚持自始至终对施工现场全

4、过程严密监控,以科学的方法实行动态管理,并按动静结合的原则,精心进行施工现场规划布置。尽量压缩施工临时占地,严格组织、精心管理、文明施工,创标准化施工现场。 1.2.6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及重庆市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工程建设施工强制性条文。严格执行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1.2.7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制定安全保证措施和防护措施,坚持标准化作业,确保安全生产。实现“消灭重伤以上人身伤亡事故,消灭一切机械设备重大损失事故,消灭交通责任运输重大事故,消灭等级火灾事故,确保立交桥通行行人及车辆安全和施工范围内综合管网正常运行及安全迁移,创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标准化工地,确保地上建筑(构筑

5、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的目标。1.2.8坚持施工与环境协调的原则,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污水、废物对周围的影响。2、工程概况新溉立交工程位于重庆市北部城区的核心位置,工程地处五人路和新溉路干道的十字交叉口上,是一重要的交通节点。为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完善交通功能,政府决定将轨道交通三号线和新溉立交一并实施。该立交南至黄泥磅立交,北通人和立交,东至龙头寺火车站,西通新牌坊立交。施工范围南北长370m,东西长620m。立交为三层式立体交通,第一层为东西向的城市下穿道,第二层通过平交转盘形成四个左转匝道、三个专用右转匝道、二个小调头、一个合并右转匝道,第三层为南北向三跨一联高架桥。

6、建成后城市下穿道位于现状地面以下约10m,高架桥位于地面以上7m,通车净空高度为4.5m。本次施工内容分道路、结构、排水、照明四个部分,工程概述如下:2.1道路工程新溉路下穿右半幅,长370m,宽7.75m,路幅组成为0.25m路緣带+7.75m车行道+0.25m路緣带桥,两车道。新溉路下穿左半幅,长440.087m,宽7.75m,路幅组成为0.25m路緣带+7.75m车行道+0.25m路緣带桥,两车道。匝道A、B线:溉澜溪至人和方向,长139.326+123.983m,总长263.309m。匝道C、D线:人和至新牌坊方向,长120.203+172.962m,总长293.165m。匝道E、F线

7、:新牌坊至黄泥磅方向,长165.083+116.458m,总长281.541m。匝道G、H线:黄泥磅至溉澜溪方向,长119.529+125.988m,总长245.517m新建路面结构为沥青马蹄脂SMA-13厚4.0cm,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中面层厚5.0cm,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6.0cm,稀浆封层厚0.6cm,掺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填方及挖土方段厚25cm。原砼路面加铺段路面结构为:加铺上面层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厚4cm;加铺下面层:改性沥青砼AC-16,厚5cm,在原水泥砼路面分缝处铺设Hi-APP道路卷材。人行道盲道砖

8、颜色宜为中黄色,其砼强度不小于20号,其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与人行道砖一致。人行道盲道宽0.6m,距人行道绿化带路缘净宽2.4m,盲道应连续。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走向一致。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等0.3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2. 2下穿车行地通工程下穿车行道闭口段采用单跨钢筋混凝土闭口箱形结构,净宽8.25m。地通道顶底板均厚0.8m,侧墙宽0.8m,侧墙与中墙交接处设置0.9x0.3m倒角。由于断面所处区域岩层埋置较深,且填土为新近杂填土,地基承载力较低,为避免后期沉降对结构物使用产生不利影响,该类型下穿道采用人工挖孔方桩作为基础,桩基尺寸1

9、.2x1.2m,横向布置于两端侧墙下,顺道路走向桩基间距为5.0m。下穿车行道开口段采用单跨钢筋混凝土开口箱形结构,净宽8.25m,地通道顶板厚0.8m。三号线区间隧道侧侧墙宽0.8m,侧墙与中墙交接处设置0.9x0.3m倒角,侧墙采用扩大基础,基础嵌入中风化岩石的深度不小于1.0m。匝道D线侧下穿车行道顶板置于永久性桩板挡墙的冠梁上,该桩板挡墙采用尺寸为1.0x1.5m的人工挖孔方桩,挡板厚0.25m,顺道路走向桩基间距5.0m。下穿车行道引道桩板式挡墙支护段采用尺寸为1.0x1.3m的人工挖孔方桩,挡板厚0.25m,顺道路走向桩基间距5.0m。悬臂式挡墙段采用C30钢筋混凝土L型挡墙,侧墙

10、顶宽0.4m,面坡垂直,背坡坡率为1:0.1,挡墙底板厚0.4m。重力式挡墙段采用C25素混凝土挡墙,顶宽1.0m。2. 3排水工程2.3.1 雨水管道系统(1)道路雨水管道新溉路北侧:因轻轨郑家院子车站、下穿道建设和道路拓宽,郑家院子车站至新溉立交东北侧(K0+920K1+320)现有雨水管道废除,新建d800d1500雨水管道,管道多位于车行道下,部分位于人行道,其中920K1+120段距路缘石3.0m,K1+120K1+220段距路缘石1.5m。K1+320K1+550(新溉路设计终点)段对现状雨水管道加以保护利用。因新溉路北侧新建立交过街排水管坡度较缓,为尽量避免淤积,将其管径适当放大

11、为d1500,排入现状d1350排水管。新溉路南侧:受轻轨郑家院子车站出入口建设影响,920K140段d500现状雨水管线拆除重建,管位位于车行道下,距路缘石3m。K140至加油站段现状雨水管线以保护为主。加油站至K1+550(新溉路设计终点)段现状雨水管线拆除,新建d600800管线长约320m。五人路和紫金路:尽量保留现状大部分雨水管道,新建部分雨水管线,与现状雨水管线接顺。高架桥桥台段新建雨水管和雨水口,雨水收集后排入五人路雨水管网。车行下穿道:沿下穿道车行方向右侧设道路排水边沟,上盖雨水蓖。新建d500雨水排水管收集下穿道边沟雨水,重力流排入下游现状雨水管道。因管道埋深较深,为便于开挖

12、,管位位于车行道左侧,距路缘石1.5m。沿线部分需要保留的雨水管道现位于人行道下,道路拓宽后位于车行道下,对该管线检查井做好加固处理,更换井圈井盖,新建雨水口。本工程沿线涉及的现状雨水管确保接入设计雨水管道;雨水管道沿线适当预留支管,确保周边地块规划雨水管的接入。(2)雨水排出口本工程新溉路地势西高东低,北侧五人路和南侧紫金路整体坡向新溉路,雨水由新溉路东侧现状管道排出。主要雨水排出口有两个,分别是新溉路北侧的d1350雨水管和新溉路南侧d800雨水管。利用上述两个雨水排放口分别排除新溉路南北两侧的雨水。2.3.2污水管道系统(1)污水管道平面布置新溉路北侧:郑家院子车站至新溉立交东北侧(92

13、0K1+320)现有污水管道废除,新建d400d600污水管道。920K1+120段管道位于车行道下,距路缘石1.5m;K1+120K1+220段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路缘石约1.5m;K1+220K1+320段为过街横管。K1+320K1+550(新溉路设计终点)段对现状污水管道加以保护利用。新溉路南侧:受轻轨郑家院子车站出入口建设影响,K0920K1040段d500现状污水管线拆除重建,管位位于车行道下,距路缘石1.5m。受立交施工影响,立交至K1+550(新溉路设计终点)段现状污水管线拆除,新建d600800过街管线与现状污水管线接顺。五人路和紫金路:尽量保留现状大部分污水管道,重建部分污

14、水管线,与现状污水管线接顺。(2)污水排出口本工程新溉路地势西高东低,北侧五人路和南侧紫金路整体坡向新溉路,污水由新溉路东侧现状管道排出。主要污水排出口有两个,分别是新溉路北侧的d600污水管和新溉路南侧d450污水管。2.3.3其他排水(1)中央绿化带排水:中央绿化带下设排水盲管收集渗透雨水,确保路基不被浸泡,排水盲管每隔一定距离排入雨水检查井。2.4照明工程道路照明灯布置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上,灯具为双排对称布置,间距控制在2830米左右,灯具高度为12m,选用1250W高压钠灯,灯臂长1.5m,仰角10;上跨桥道路照明灯布置在道路中央隔离带上,灯具为单排布置,间距控制在2830米左右,灯具

15、高度为12m,选用2150W双臂高压钠灯;下穿道照明灯布置在洞顶正中央,灯具为单列等距布置,间距控制在5米,选用1150W隧道灯。人行地通道采用三基色荧光灯照明,并设置应急及疏散指示照明。由供电干线引上至顶部灯具的照明线采用BVV2(12.5)的绝缘导线。为平衡三相负荷,灯具采用L1,L2,L3三相跳跃接线方式。本工程每处灯具旁均设置一检修井,灯具分支线与供电干线的接线方式,采用线夹分线方式。综合考虑低压供电半径的影响及供配电系统的经济性,工程范围内设置1台箱式变压器,箱变由就近引入一路10kV高压电源,经箱变转换为380V低压后,再引出至末端的照明用电负荷。2.5工程地质条件2.5.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宏观上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场地原始地貌中由西向东发育一冲沟。场地地处城区,由于人类活动改造,被改造成了城区干道,目前场地地形平缓,地面坡角35。场地地势四周略高,中间略低。场地内地面标高298310m,高差约12m。2.5.2地层岩性勘察区出露的岩层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建造。由砂岩砂质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以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粉砂质钙质泥岩为主,夹黄灰色、灰色中至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出露的地层由上而下依次可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