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5116677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挤碰”出来的秋之美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是一篇想象奇特,抒情味极重的散文,这样的课文比较合我的口味和性情,我有比较大的把握能上好它,所以课前也没有进行过多的准备和思考便走进课堂了。 课始,孩子们果然也如我所想的那样,揭题,读文学词,环环紧凑。尤其在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表现出的对文句的深情令我暗自高兴。心想,有了这样的势头还愁后面学不好吗?我渐渐放开手来,预备孩子们在朗读感受文中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来个“尽情”发挥。我是这样预设我的教学过程的: 课文从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三个方面具体描述了秋天的雨。在第二自然段有关秋雨色彩的描写中,你觉得哪几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赶紧找出来读一读。(因为这段中色彩词语很多

2、,连带的比喻句也很多,学生对于比喻句接触较为频繁,预设让他们找优美的文句就是朗读学习描写银杏树叶和枫叶的两个经典比喻,纵观整段,这两个句子也该是他们找寻的首选。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已经有好多只小手举起来了。只见方爽笔直地端坐着,一只小手非常用劲地举着,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因为她一直就是一个头脑很灵活的孩子,就找她了,准没错。) “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很美: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要命!你找的怎么会是这一句呢?你怎么会觉得这一句很美呢?”(我心里暗自嘀咕)为了缓和一下我因为意外而慌乱的情绪,我连忙接着问:“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因为这一句里面把(果子)它们当作

3、人来写了。” “哦,是吗?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你挤我碰,还有争着。” (是啊,为什么非得是比喻句才能感受到秋天的美呢?谁又能说把果子当作人来写,那种顽皮不也是一种可爱与美丽呢?)“方爽真会读书!那你能说说,你挤我碰和争着这两个词让你体会到什么?”“我觉得这些果子很顽皮,很淘气。”感谢孩子,这一挤一碰让我领略到了顽皮与淘气的魅力;感谢孩子,这一挤一碰挤碰出了课堂的柳暗花明。 今天教学了爬天都峰这一课,我先让学生自己解决了生字的认读这一关,其次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让学生充分去朗读,并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

4、的激励。比如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并在范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在朗读到“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体会到天都峰的陡和险。在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我重点抓住了老爷爷和小作者的对话进行体验:“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特别是那个“也”字的体悟,老爷爷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心理感悟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于是体会课文用途和末

5、句所表达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真正走进课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达。 遗憾的是学生能理解到小姑娘与老爷爷是在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而再进一步升华到人与人相处也应该是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一点时,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阅历,还是前面的铺垫还不太够?课堂上是不是还应该增提一个问题:作者与老爷爷是素不相识的,但他们能相互鼓励,都能从对方汲取力量,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无论是相识的,还是陌生的,该怎样相处才是最好的呢?那样的话学生可能就会由点延伸到面,而不会停在小姑娘与老爷爷两人身上吧!唉,新课程的文本该挖到多深呢,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

6、。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古诗两首中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诗词教学一直是个难点,每回遇诗词就忐忑。不过今天这一课自我感觉有了一定的突破,自认水平没长得这么快,是得益于偶然间发现的一个教学片段。教材夜书所见写的是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忧郁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侧重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这样才有可能领悟诗的内涵意境。而

7、如何把学生带入诗人的世界,就成了我备课,研课的重点。如何做到在教学中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整一堂课,我以古诗描述的时间为突破口,由问促读导思。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轻松,理解透彻,感悟深刻。我所预设的重点片段如下:1、作者在诗中所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情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由读古诗,找到诗题中有关词。)还能从哪里看出来?(夜深篱落一灯明中的“夜深”,也说明是在深夜。)2、那么从诗句中能看出这是在什么季节吗? 作者在这个秋天的深夜,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呢?读诗句,领会“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中,“江上”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江边,可能是在船上,船儿停在岸边。3、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客

8、居他乡,内心非常孤独!那作者站在江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自由读诗句,慢慢体会!讨论交流:a:作者听到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因为萧萧就是风声。师:是呀!在深夜,又是在江水边,阵阵秋风吹来,使人感觉到阵阵寒意!这引人愁思的秋景不禁引发了作者的“情”。是什么“情”呢?b:思念家乡的感情。 思念家乡的亲人。c:作者还听到蛐蛐的叫声。因为“有儿童挑促织”,促织就是蛐蛐。 是的!蛐蛐晚上才叫。师:作者亲眼见到儿童在捉蛐蛐吗?老师进一步引导:诗中写的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并不是“见有儿童挑促织”呀!实际上,作者看到的是?d:作者看到了灯光。 作者看到灯光,又听到蛐蛐的叫声,便想到是有儿

9、童在捉蛐蛐。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光,听到蛐蛐的叫声,作者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时侯捉蛐蛐的情景,那真是乐趣无穷呀!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中的提纲,把作者的的所见、所闻、所想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首诗的大体意思!附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板书: 秋天 深夜 江边 听到: 风声 思念家乡 (蛐蛐叫) 看到: 灯光 想到:儿童捉蛐蛐 回忆童年 9. 古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2.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 趣和能力。3. 赏读古诗夜书

10、所见,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 亲情。教学程序:一、 导入1. 欣赏有关秋景的图片,联系已学知识,用词或句说说你眼中的秋天。2. 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常在秋日里发出许多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二、 初读1. 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 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来。3. 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画出不懂的字词。4. 简介作者。三、悟情1、作者在诗中所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情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由读古诗,找到诗题中有关词。)还能从哪里看出来?(夜深篱落一灯明中的“夜深”,也说明是在深夜。)

11、2、那么从诗句中能看出这是在什么季节吗? 作者在这个秋天的深夜,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呢?读诗句,领会“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中,“江上”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江边,可能是在船上,船儿停在岸边。3、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客居他乡,内心非常孤独!那作者站在江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自由读诗句,慢慢体会!讨论交流:a:作者听到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因为萧萧就是风声。师:是呀!在深夜,又是在江水边,阵阵秋风吹来,使人感觉到阵阵寒意!这引人愁思的秋景不禁引发了作者的“情”。是什么“情”呢?b:思念家乡的感情。 思念家乡的亲人。c:作者还听到蛐蛐的叫声。因为“有儿童挑促织”,促织就是蛐蛐。 是

12、的!蛐蛐晚上才叫。师:作者亲眼见到儿童在捉蛐蛐吗?老师进一步引导:诗中写的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并不是“见有儿童挑促织”呀!实际上,作者看到的是?d:作者看到了灯光。 作者看到灯光,又听到蛐蛐的叫声,便想到是有儿童在捉蛐蛐。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光,听到蛐蛐的叫声,作者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时侯捉蛐蛐的情景,那真是乐趣无穷呀!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中的提纲,把作者的的所见、所闻、所想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四、 配乐吟诵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耳听桐叶萧萧,秋风阵阵,又见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齐读全诗)五、 背诵全诗,书写生字。1. 背诵。2.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3. 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书写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