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5082766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她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有关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引提出了强烈的需求。(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本。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性。(1)马克思主义的

2、主线理论特性是以实践为基本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结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种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本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简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

3、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本。.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体现(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重要体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筹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发明性;第三,意识活动具有指引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引、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根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简述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对

4、的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种重要问题。一方面,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另一方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上,要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结识规律和运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本。 对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结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结识和解决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4.简述对立

5、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主线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主线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结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线措施矛盾分析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第二章 结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真理与谬误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对的结识。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结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一方面,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

6、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结识对象的。真理最主线的特性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对的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检查真理的原则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原则,但凡可以经得起实践的检查、得到实践的证明、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结识就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结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3.旧唯物主义结识论的特点。旧唯物主义的结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结识论,把人的结识当作是悲观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结识问题,因而不理解实践对结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理解结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结

7、识问题,不能把结识看作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觉得结识是一次性完毕的。这种直观的悲观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4.简述感性结识与理性结识的关系。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一方面,理性结识依赖于感性结识,理性结识必须以感性结识为基本。坚持理性结识对感性结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结识论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结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结识。只有感性结识上升到理性结识,才干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求,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结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互相参透、互相包容,两者的辨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不也许把它截然分开。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

8、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本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功能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因此,社会意识本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本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2.简述经济基本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基本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本具有反作用()经济基本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其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本状况的规律3.为什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

9、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由经济利益的主线对立所引起的各阶级间的对抗和冲突。(2)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有所进步。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发明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发明者。人民群众供应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发明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发明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发明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并且以其千百万发明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

10、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发明者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方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互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互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互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自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 劳动要转化为社

11、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互换。 另一方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她一切矛盾的基本。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互换 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的人类劳动,才干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主线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与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

12、经济利益甚至命运。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成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里说的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也就是与同行业中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的状况下,商品生产者提高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会使她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此时,她仍然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互换,势必会获得更多的收益。此外,如果所有的生产者都提高了个别劳动生产率,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此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商品。.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职能?货币是在长期互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

13、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有哪些因素决定一定期期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期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与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期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简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过。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列宁去世后,由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摸索出来的第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基本特性是,在经济制度方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筹划经济模式,完全排斥市场机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了过度集权的

14、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增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保证了国防等重工业的发展,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本,并在第二次工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最后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2.简述以马列主义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她们的著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觉得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种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

15、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本是工农联盟,最后目的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2)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3)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仅是弹压多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4)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后实现共产主义。3.简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

16、质和基本特性的结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派”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4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因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