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分析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5069602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分析 文/杨琨(国家气象中心)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决策服务信息共享平台20172020年的产品,对国省两级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中国是世界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加剧,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指出,2020年我国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701.5亿元,其中,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

2、681亿元(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2021)。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决策时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中国气象局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和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为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决策服务产品,在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基于国省两级服务产品,对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针对性的建议,以便更好发挥服务效益。一、决策气象服务组织机制概述气象部门专业性强、业务内容多、分工较细,涉及气象观测、信息数据处理、数值模式、天气预报

3、、气候预测以及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等多个环节,因此形成了“小实体,大网络”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各部门协作分工,充分发挥作用,保障流程通畅。以国家级决策气象服务为例,由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作为管理协调部门,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直属事业单位和省级气象部门作为成员单位,以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作为具体业务开展部门。省级气象部门也遵循相似机制,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另外,国省两级气象部门通过会商和共享机制,保证信息和服务的协同一致性。在服务方式上,气象部门预计将出现灾害性、高影响天气或监测到重大灾害或遭遇重大社会事件时,会主动制作服务产品报送政府部门,

4、应急管理等部门也与气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专项服务,并通过纸媒、传真、email和网站、APP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推送。二、决策服务特征分析决策服务产品的内容、形式以及服务策略等方面对最终服务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关于此方面,针对国家级决策服务特点和存在问题,国家级和地方决策服务的差异,材料撰写技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服务及初始阶段服务策略,以及台风气象服务等,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上述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对全国整体性的特征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气象局决策服务信息共享平台”20172020年的服务产品进行特征分析。该平台于2015年建立,汇集了国家级和省级气象部门的大部分服务产品,在信息共享、业务交

5、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0172020年服务产品数量总数超过6万余篇。(一)服务产品数量分析20172020年,决策服务产品数量分别为1.48、1.66、1.64、2.29万篇,日均40篇以上,其中2020年因疫情和极端天气,日均达到63篇。在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家气象中心产品数量最多,4年累计1.4万篇,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20003800篇。各省(区、直辖市)气象部门中,北京、新疆、上海在3000篇以上,湖北、江苏、广东、陕西、山东在2000篇以上,有12个省(区、直辖市)在10002000篇之间。分析逐月情况(见图1),夏季服务产品数

6、量(6月、7月、8月)最多,各月均占到总量的10%以上,其中7月超过11%;冬季(12月、1月、2月)最少。究其原因,68月是我国主汛期和防灾压力最大的时段,西南、华南、江南、江淮、黄淮、华北、东北先后出现强降雨,同时台风、强对流、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28月较其他年份的同一时段,服务产品数量有明显增长,这与疫情防控气象服务有关。从各省来看,大部分省份68月服务产品数量最多,但河北、山东、河南、云南、青海在24月,贵州在5月、黑龙江在1月、江苏在10月,西藏在13月、四川在34月、海南在911月等的产品数量也较多,与当地天气气候特征和服务方式有关。图1 20172020

7、年112月服务产品数量从逐日情况来看,服务产品数量分布比较均匀,但每月月初(13日)以及中下旬开始时(11日和21日)相对较多;各省也大致如此。这种规律具有气象特色,往往在月初或旬初,气象部门会增加制作未来天气趋势类和旬、月报类的产品。(二)服务产品类型分析从内容来看,服务产品主要分为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天气气候监测评估与预测、生态和农业气象服务、气象保障服务、国外气象服务等类型。其中,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类占比最多,超过50%以上,主要为各类灾害性天气的实况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分析等综合性内容,突出天气信息和重大过程,根据天气特点定常或按需制作。其次为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以及春运、两会、

8、高考以及重大活动等类型产品,以专项服务为主,按照时节或者既定方案,制作比较有规律性,比如农业服务主要集中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期间。全国各地的产品类型各有特色。以国家气象中心为例,产品类型多,针对性强。其中:天气公报中期天气公报等逐日制作,面向政府、媒体和公众,给出全国短期和中长期天气预报;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快报两办刊物信息等产品主要面向政府决策,通过专有渠道报送,根据天气形势不定时制作,重点突出,政府部门关注度高、采用率高。北京作为首都,其制作的天气情况重要天气报告等包含高影响天气实况预报信息的产品发布频次高,更新快,即时性强,出现雨雪天气时会逐小时发布降水量实况。新疆材料类型多

9、,分类较细,涵盖常规天气、重大过程、极端天气、气象灾害以及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类型。另外,除了针对重大天气的产品,湖北的长江流域气象服务、河南的黄河流域气象服务、陕西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内蒙古的黄河凌汛气象服务等均有其地方特色。(三)服务产品关注度分析基于信息共享平台每个产品的点击阅读量来分析关注度。整体而言,点击阅读量差异较大,对于重大天气过程、热点事件或重点地区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服务产品,短时间内阅读量达到很高,而日常性、一般性的服务产品,数量占比大,阅读量较低。点击阅读量前20名的产品,最高为438次,第20名为135次。从标题可以看出,关注的天气类型主要为台风、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强降水

10、、霾、干旱,尤其是关于2019年台风“利奇马”的产品占到20%,可见其关注度之高;还有生态、春运、农业生产、疫情等,关注度也很高。所关注的重点区域有湖北、北京、河南、甘肃,分别与疫情防控、首都、农业生产、灾害易发区相关联。此外,全国天气气候特点以及全球极端天气气候、美国飓风等国外重大天气事件,关注度也较高。对点击阅读量前100名的产品进行Key分析,发现台风、雨雪、大风、登陆、强降雨、暴雨、降温、降水等是重点关注天气类型。(四)服务用语特征气象服务主要基于大量数据,对服务产品中的图片、数字和词汇等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明显的特征。具体如下:使用图片和数字较多。其中,图片数量前10位的产品达到173

11、2张,以气候评价和农业气象产品为主,多角度展示气象要素的状况、趋势、变化特征等;所有产品的平均图片数量为0.82张。使用数据方面,平均使用量为102个数字。从字数(纯汉字的数量)来看,总体篇幅不大,不足500字的占45.3%,5001000字的37.7%,10002000字的占到15.7%,2000字以上的不足2%,平均657字。对所有产品进行Key提取,结果显示,服务产品的高频词汇以气象专有名词及地理、范围、方位描述类词汇为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范围和方位描述。对天气的描述遵循由大到小的原则,一般先描述大范围的情况,再突出小范围的不同或者极端性,大部分地区(大部地区)、部分地区、局部地区

12、(局地)等词汇大量使用。同时,天气往往空间差异较大,所以涉及到省份或区域时附以方位的描述,以突出精确性,比如南部、北部、东部、西部等词汇使用次数多,沿海、内陆、山区、海面(海域、海区)等出现也较多。二是天气类型。降水类词语最多,包括不同形态、量级和强度,体现了用语精确性。出现次数最多的先后为强降水(强降雨)、暴雨、阵雨、中到大雨、大暴雨、雷阵雨、降雨、大到暴雨、雨夹雪、降雪、积雪、暴雪、阵雪、雨雪等。风(大风、阵风、雷雨大风、偏北风、北风、南风)、冷空气(降温、冷空气、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弱冷空气、寒潮)、台风(台风、热带风暴、强台风)等词语出现次数也较多。三是地理名称。遵循地理区划标准,以

13、黄淮、中东部、江南、华北、华南、东北、西北等词汇出现最多;省份出现较多为新疆(包含北疆、南疆、伊犁、塔城、喀什)、陕西(含陕南、陕北、关中等)、内蒙古、广东(包含粤东、粤西)、西藏、广西、北京、安徽、贵州、江西等。四是时间和影响对象。在时间相关词语中,“夜间”一词出现最多,其次为“白天”,和预报时次相关的08时、06时、14时、20时等词汇也较多。月份中,出现较多的先后是7月、6月、8月、5月、4月、9月等词语。在影响对象方面,墒情、灾害、土壤、播种、作物、地质灾害、污染、干旱、水利、春播、早稻、火情、减灾、交通运输等词汇出现较多,主要涉及农业、交通、灾害等方面,体现了气象的主要影响。(五)重

14、大天气过程服务策略天气预报有不确定性,时间尺度越长,预报准确率越低,预报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调整。对于政府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事前准备是必需的,越早知道预报结果效果也越好。因此,气象部门会采取相关服务策略。在天气过程显露迹象并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时,往往提前几天或更长时间提供趋势信息,不会很精细,但注重可能性,提醒做好准备;在过程发生发展中,不断修正,提供更精准精细的预报结论和实况;过程结束时,准备评估和服务总结,并对后期趋势展望。以2019年造成我国严重损失的台风“利奇马”为例,挑选出报送政府部门的决策服务材料进行分析(见图2)。在8月4日台风生成但离我国距离较远时(距离台湾省台北市东南方

15、约1360公里),即最先由国家气象中心报送相关信息;之后重点关注,产品数量逐步上升,在911日登陆前后并带来强风雨时频繁开展服务,滚动更新预报结论,并提供历史相似案例和背景分析,其中10日国家级和省级共发布相关产品达23篇;13日之后影响逐步减弱,服务逐渐接近尾声,主要开展评估分析工作。期间,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相关省份也根据台风对当地的可能影响情况,根据服务策略先后开展气象服务。对材料的类型和内容进行分析,国家气象中心主要材料类型最多,适用于不同阶段和服务对象;国家气候中心主要对台风可能致灾的情况进行了预评估和跟踪评估;大部分省份会在影响临近时

16、提高报送决策材料的级别,并在过程结束后制作总体性的评估总结;山东省因灾情严重,制作了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对天气实况、灾害情况以及预报预警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此外,福建对于渔场、江苏对于太湖流域也特别进行了气象服务。图2 2019年8月417日各地气象部门制作服务产品数量三、结论及建议本文基于20172020年的6万余篇服务产品,对面向政府部门的国省两级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国省两级气象部门基于“小实体,大网络”的服务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服务并提供了大量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明显时间分布特征和地域差异。存在的问题在于,如此多的产品中,大量常规性产品阅读量偏低。应思考如何能凸显每一份产品的价值和突出关键性信息,将产品做精,以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效益。二是气象服务产品数量多、类型多,适用于常规定常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