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4974413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 杨思齐,王钰涵,赵晰,王耀光(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1 项横截面研究显示,20152017 年中国18 岁及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2.8%1。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糖尿病肾脏病(DKD)发病率也在显著增加,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KD。在中国,从2011 年开始,引发慢性肾脏病(CKD)的原因中DKD 所占比例逐年攀升,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CKD 的主要原因2。消渴病日久,“久病必瘀”,瘀水既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又是疾

2、病发展的病理产物,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中均有论述。文章基于古今文献中“瘀水”的理论观点,经过多年临床实践3和基础研究4-5,提出从“瘀水”论治糖尿病肾脏病,从生理、病理角度阐述消渴肾的发病机制、形成和治疗,最后举出典型病案,佐证该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1 “瘀水”理论探讨1.1 血水同源 通过古今文献复习发现,“血水”理论发迹于黄帝内经,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载“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这是“血水同源”的理论开端。广义的水,泛指人体内一切津液。血和水,均来源于水谷精微的化生,是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和水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互济

3、互养,共同营养全身,清代医家张志聪注解灵枢“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两者通过渗入与渗出血脉而互相转化,津水渗入脉中,合于营气化生血液,血于脉中释出,在外化为津液,并行于脉中循行流注全身,共同发挥滋养濡润的功能。基于“血水同源”的密切关系,在人体机能发生改变的病理状态下,血和水互为病理因素,由此引出“血水同病”,其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亦同源,产生了“瘀水同病”“痰瘀互结”的理论。1.2 瘀水同病 血水互结,日久成瘀。在黄帝内经中即对血瘀有了深刻认识,“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水停致瘀成积。在灵枢水胀中已经初显“瘀水同治”的基础,黄帝曰“肤胀、

4、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多数研究者认为,去瘀陈莝是治疗水肿病活血利水法的体现。在黄帝内经中,水证兼见瘀证的治疗方法还包括针刺、发汗、利小便等。“血水同病”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完善,仲景以“血不利则为水”解释妇人经水不通,瘀血阻滞而发水肿的病机,可见瘀血既作为病理产物,又可作为病因,说明了水肿病和瘀水的密切关系。杨士瀛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仁斋直指方中记载了集香汤、桑皮饮、防风散均能瘀水同治,尤其是调荣饮治疗瘀水留滞的水肿,四肢浮肿,皮肉间必有红痕赤缕。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指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瘀癥尽而荣卫昌”,在此理论指导下,用吐下法治疗瘀水同病,

5、以通经散、舟车丸攻瘀逐水。医碥论肿胀,“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血结而水蓄者”,血瘀闭阻经脉,津液输布障碍,不能循于常道而停积于体内,发为水肿。至唐容川血证论,将“血水同病”理论引申至“瘀水同病”,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兼水也”,又及“血积继久,亦能化为痰水”。唐氏“瘀血化水”的学说,前承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先河,同时提出瘀血凝涩,阻滞气机化水,水积日久甚可成痰的病机,启发了后世医家“活血化瘀利水”的治法6。1.3 痰瘀互结 气血津液同行脉中,“三焦不泻,经脉闭塞”,血运不畅而成瘀,津液停聚而为痰,痰饮和瘀血均是津血不归经脉的病理产物。“血水同病”,病理产物留滞,出现“痰瘀互结”

6、的病理变化,久则痰瘀胶结成“顽痰”。黄帝内经中治疗血枯的经典方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初步体现了“痰瘀同治”的理论。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痰瘀提出了颇多见解,首先创造了“痰饮”“瘀血”的病名,并对分类、发病机制、证治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导了水液代谢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其次在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上,以“痰瘀互结”理论解析了狂证、中风、黄疸、肺痈、胸痹、妇人杂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在金匮要略中,以“痰瘀同治”为治则的方药包括大黄蛰虫丸、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当归芍药散、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侯氏黑散、瓜蒌薤白半夏汤、大黄甘遂汤、桃核承气汤等,现代临床仍验之有效7-9。唐容川认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描述了

7、从“瘀血”到“痰滞”的病理过程。“痰瘀互结”体现的是“瘀血”“痰浊”等内生的病理产物,在演变过程中加重病情,而成本虚标实之证。1.4 “瘀水”临床证候 根据金匮要略各方证篇章,可以得出“瘀水”临床证候特点包括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唇痿舌青、但欲漱水不欲咽、胸胁疼痛或胸背痛、或胸痛彻背、胸满气促、或有血性胸水、胸中及胃脘痞塞、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喜捶打胸部、喜热饮、腹满痛、肢体厥冷、呕吐、腹中冷痛、肠鸣辘辘、胁下气逆上冲心胸、咳嗽气喘、咳唾痰涎、憋胀、咳逆倚息不能平卧、气短、咯吐痰涎、羸瘦、腹满不能食、口渴、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小便难或少、唇舌青紫或暗红,心下或脐下悸动、脉沉伏或涩或关

8、脉弦。1.5 金匮要略中“瘀水”的治疗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除了擅用本草类药物如桂枝温通经脉、枳实破气散结、茜草、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外,还常用矿物药如芒硝、硝石软坚散结,虫类药如鳖甲、虻虫、水蛭等搜剔通络,或加用酒加强温通经脉的功效,以达到祛除“瘀水”的目的10。通过总结经方,以条文中“瘀水”症状的轻重程度分类,轻剂适用于瘀水初结,病情轻浅者,平剂适用于瘀水互结阻滞气机,痰瘀不深者,重剂适用于久病入络,病情急重者,为经方治疗“瘀水”疾病提供了依据。1.5.1 轻剂 蒲灰散、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化瘀利水,主治下焦湿热兼瘀血者。对于湿热瘀结,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小便不利,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

9、治第十三云:“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蒲灰散临床可以治疗瘀血湿热结于下焦之排尿障碍。赤小豆亦通利小便,令湿热从小便出,但清热利湿恐伤阴,当归引药入阴血分,能散能行。两方药味简单,但用药得当,收效甚良。1.5.2 平剂 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证,制附子温阳利水散湿,温肾中阳使水有所主,芍药活血化瘀,亦制约附子的燥热,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燥脾湿使水有所制,生姜温经通脉。桂枝茯苓丸方增桂枝、牡丹皮、桃仁,加强了通经活络的功效,化瘀消癥、活血利水,主治妇女瘀水阻滞胞宫病。癥病瘀积既久,必然阻遏气机,妨碍津液代谢,亦可继发水湿停聚。1.5.3 重剂 抵当汤、大黄蛰虫丸方中均有水蛭、虻虫破血逐瘀,抵当汤主治太

10、阳蓄水重症的“新有瘀血”或阳明蓄水的“久病必瘀”,大黄蛰虫丸制成丸剂,竣药缓攻,主治虚劳兼“肌肤甲错”的内有干血。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利水,主治下焦蓄血证。基于“异病同治”的法则,张仲景“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大黄蜇虫丸”等方剂亦可应用于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从“瘀水”的角度出发,治病于未发,“血不利”导致水肿,瘀水互结血水相互转化。在临床上可根据病发急缓、证候轻重,分别采用轻剂、平剂、重剂活血通络利水,在不同阶段截断糖尿病肾脏病的病程发展。2 基于“瘀水”理论探讨糖尿病肾脏病病机2.1 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脏病以细胞外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扩张、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和小动脉玻璃样变为主要

11、组织病理学模式7。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血糖和脂质代谢异常,在持续高血糖作用下,细胞因子网络的激活引起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呈现高滤过、高灌注状态11;同时,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导致微血栓形成,甚至出现动脉粥样硬化12,这里从现代医学角度阐释了糖尿病肾脏病普遍存在瘀血状态的原因。糖尿病肾脏病“瘀水”的病理过程与病机相一致:1)血瘀于脉中,瘀阻血脉,影响气血运行,津液渗于脉外,积而为水。2)血瘀于脉外,瘀血阻于脏腑组织各处,虽然全身脉运大致正常,但瘀血干扰相关脏腑如肾脏的水液代谢。3)气为血之帅,瘀血内阻,气机运行不畅

12、,水湿停留,经脉不畅,影响血行而致血水互结,肾络瘀阻,病情缠绵,日久出现肾脏纤维化,肾功能衰退,出现水肿。水液停聚,血行不畅,导致气机阻滞,加重脏腑功能调节障碍,形成血病及水、水病及血的恶性循环,增加病情的复杂性。2.2 病变阶段2.2.1 早期蛋白尿 DKD 由糖尿病发展而来,阴津亏损、郁热耗气伤阴贯穿糖尿病病程始终,阴虚燥热是糖尿病的本质13。饮食、外感邪毒、五志过极、劳倦内伤化生的内热,耗气伤阴致气阴两虚,气虚则气不行血,阴虚则血行不畅,运血无力,津枯血滞,瘀阻肾络,肾封藏失司,精微物质外泄出现尿糖、蛋白尿,即消渴肾早期。根据“微型癥瘕”学说,戴京璋等14认为瘀血在消渴肾病程中贯穿始终,

13、早期聚散有时,晚期则固定不移,在早期阶段以“血滞”为主。吴深涛教授15认为血中升高的葡萄糖、脂质是体内瘀滞的浊邪,不能及时代谢而与血相搏结生成血浊,血浊进一步蕴热或化热耗气伤津,酿生毒邪,“尿中泡沫较多,淋于地板上的尿黏脚,苔多腻浊”等指征表现了血浊内瘀是消渴肾早期的启动因素。临床表现多见身体困重乏力,多汗,口苦而黏,尿浊多沫、尿液黏稠,大便干燥,舌淡暗,苔黄腻。2.2.2 中期水肿 素问奇病论论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云:“肾脆则善病消瘅。”由此可见脾肾与消渴病关系密切。随着病情进展,气虚日久,温煦功能减弱,出现畏寒、肢冷、

14、腰背冷痛的表现发展至阳虚。脾肾阳虚,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气不化水,痰饮、水湿内生,水湿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故消渴肾中期水肿的本质是脾肾阳虚16。阳气虚,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阳虚经脉失温,血得寒则凝,进一步加重了瘀血。临床表现多见神疲乏力加重,腰背酸痛,畏寒肢冷,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难复,大便溏,小便量少,舌紫暗,舌面有瘀斑。2.2.3 晚期肾衰竭 消渴肾病变晚期,肾络瘀阻,肾络的损伤逐渐由气分发展至血分,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下降也发展至肾实质的损伤,肾阳衰败,气血阴阳俱虚,发展至肾功能衰竭。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久病治血络”,清代叶天士正式建立了“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和“络病以瘀为要”的理论依据。

15、南征教授17提出“毒损肾络”病机新理论和消渴肾衰的新病名,在浊邪的基础上,瘀血和痰饮进一步加重,各种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形成浊毒痰瘀的复合物(肌酐、尿素氮、多肽等)。刘玉宁教授18强调肾小球疾病本质是肾络病,至终末期肾脏病,病久者“邪正混居其间”,痰浊瘀血阻滞肾络,息以成积。从络病理论来看,肾络在生理上是肾脏的各种微小血管,是气血津液渗灌的场所,肾脏通过血液流通发挥着滤过作用19。临床表现见肌肤甲错、肢体麻木、面色晦暗,舌面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气阴两虚是消渴的本质,而肾气阴不足是消渴肾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瘀水”贯穿糖尿病肾脏病的病程始终,肾气阴不足,阴损及阳,三焦气化失司,血、水输布失常

16、,切记湿热、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壅滞三焦,日久缠绵难愈,最终生成浊毒,发展为关格。3 消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瘀血日久,则发为水肿,若瘀血得除,则无以化水,从而阻断水液停聚的途径。故消渴肾的临证时化瘀与利水并重,根据不同时期瘀、水的轻重不同,治疗各有侧重。活血化瘀,通络利水的同时注重益气养阴,温肾化气,并根据病情治以清热化瘀利水、消瘀渗湿利水,凉血泻热逐瘀诸法。3.1 分期论治“瘀血”在糖尿病肾脏病病程中分别以“津枯血滞、瘀血阻络、毒损肾络”不同病理形式存在,当判断疾病不同阶段,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根据瘀水的失调紊乱程度,分别施以轻剂、平剂、重剂使水去瘀除。在糖尿病肾脏病早期,气阴两虚,气病及血而为水,以蛋白尿为主者应用参芪地黄汤益气养阴,川芎、牡丹皮、茯苓行气活血利水,以水肿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