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为例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4959244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为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为例 邵 晨 宋赛萍(1.上海市崇明区三烈中学, 上海 202164; 2.上海市崇明区实验中学, 上海 202150)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乡土资源是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物。1以乡土资源为学习载体,融通当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可以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得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学习生活化,最终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挖掘乡土资源,激发学习兴趣我国幅

2、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水热资源丰富,岛上水土洁净,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发展农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势。随着崇明岛被定位为世界级生态岛,一大批具有崇明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如优质稻米、清水蟹、白山羊等,成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成果的名片。崇明清水蟹俗称老毛蟹,学名为中国绒螯蟹。崇明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崇明清水蟹独特的口感。2021年3月,一万多只崇明清水蟹蟹苗来到云南省临沧市,在当地人民的努力和崇明诸多部门的帮助下,清水蟹成功“落户”云贵高原。本节课以上海和云南的“结

3、对帮扶”为教学情境,以崇明学生熟悉的家乡特色农产品崇明清水蟹为主角进行跨学科教学。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二、融通真实生活,落实育人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工具,对家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本节课以崇明学生熟悉的“崇明清水蟹”为教学情境,融合了地理、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利用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带领学生建立真实案例问题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探究

4、性学习的思维和能力,最终达成转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基于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崇明清水蟹生长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能力;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崇明成为蟹苗主产区的原因以及云南临沧养殖清水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了解崇明清水蟹从“乌小蟹”到“大长腿”的变化过程,感受崇明人的探索和奋斗精神,培育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以崇明支援临沧的沪滇“山海情”的故事,感悟我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三、巧设探究情

5、境,培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学生熟悉的乡土生活情境问题展开教学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2把枯燥的学科知识融入真实的情境中,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使知识素养变为能力素养。本节课通过一系列乡土生活情境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设置指向教学目标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1.情境导入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贵高原”时事新闻导入新课。材料:梁晓华是一名援滇干部,2019年7月,他从上海崇明来到了30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临翔地处云贵高原,日照充足,秋季气温与崇明相似,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崇明清水蟹

6、的养殖,所以梁晓华来到这里后,就一直想着要把崇明清水蟹引入临翔。从指甲盖大的扣蟹到长势饱满的成蟹,金秋十月,梁晓华在临翔收获了成功的喜悦。那么崇明清水蟹是如何成功爬上云贵高原的呢?设计意图:以时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研究分析,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2.合作探究(1)崇明清水蟹的生长习性材料:崇明清水蟹成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崇明清水蟹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阅读图表资料(见图1、表1),了解崇明清水蟹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表1 不同生长期的崇明清水蟹的形态特征以及对温度和水质的要求图1 不同生长期的崇明清水蟹

7、的形态问题:结合材料,估算崇明清水蟹的生长周期,并说出影响崇明清水蟹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简要概括清水蟹最适宜的养殖环境。学生活动:小组合作,阅读材料,总结出影响崇明清水蟹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为温度和水质,在此基础上简要复述清水蟹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讨论后进行班级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崇明清水蟹最适宜的养殖环境,培养学生分析与处理地图、表格等信息的能力。分析不同时期崇明清水蟹的形态和环境要求,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生存的重要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生命观念等核心素养。(2)蟹苗之乡的由来材料:崇明清水蟹是一种在咸淡水(盐度介于淡水和海水之间,多在河流入海口)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长的洄游生物。每年入冬时节

8、,成年蟹不远千里,纷纷游至崇明岛附近水域,在咸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崇明清水蟹是一种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及其幼虫均可作为河蟹的动物性饵料,它喜欢栖息在水质清净、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地。崇明岛的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岛上水土洁净,生态环境优良。长江口咸淡水交接、海河水交替,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十分适合河蟹成长。问题:结合材料及崇明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图略),分析崇明成为中华绒螯蟹蟹苗主产区的原因。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所提供材料,归纳中华绒螯蟹的生长、繁殖、觅食等习性以及崇明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崇明岛养殖崇明清水蟹的优势;讨论后进行展示与交流。设计意图:结合崇明岛的

9、自然条件和清水蟹生长习性,分析崇明养殖清水蟹的优势,增长学生的乡土知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生命观念等核心素养,以及问题分析与质疑能力。(3)“乌小蟹”的逆袭材料:过去,崇明清水蟹因为个小体黑,卖相不好,被称为“毛小蟹”“乌小蟹”。但近年来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后,“乌小蟹”成功逆袭为品质优、规格大的“大长腿”。下表展示了崇明清水蟹传统养殖模式与生态养殖模式的区别(见表2)。表2 传统养殖模式与生态养殖模式的对比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崇明清水蟹生态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的优势。学生活动:小组合作,阅读材料,从蟹苗的选择、水质以及清水蟹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等三个角度,分析生态养殖模式的优点和传统养殖模

10、式的缺点;讨论后进行展示与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传统养殖模式与生态养殖模式的区别,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科学的养殖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崇明清水蟹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生命科学核心素养。(4)崇明清水蟹的高原行材料:临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毗邻澜沧江而得名。北回归线横贯而过,永德大雪山、邦东大雪山、勐库大雪山构成了其山脉主峰,澜沧江、怒江穿越全境。境内山峦重叠,河谷纵横,海拔差异大,土壤条件优越,植物、动物种类丰富。临沧的清水蟹“很崇明”。公蟹5两多、母蟹3两多,不仅个头不小,口感还特别鲜美,且成蟹亩产能达到130斤左右。问题:结合材料以及崇明和临沧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

11、(图略),分析云南临沧养殖清水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说明如何克服不利条件;小组讨论,如何在临沧进一步扩大清水蟹的规模,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学生活动:小组合作,阅读图表以及文字材料,从气候、水质以及地形等角度分析临沧引进清水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思考如何利用有利条件扩大清水蟹在当地的养殖规模。讨论后进行展示与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云南临沧是否具备养殖崇明清水蟹的条件,以及为扩大清水蟹养殖规模献言献策,学生能够明白发展农业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念,培养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和尊重自然、崇尚严谨的科学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5)主题升华,落实育

12、人价值材料:近年来,在上海和云南的相互帮扶和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上海农产品在云南“落户”,如松江大米、崇明清水蟹等,帮助当地人实现增收致富,是上海对口帮扶云南24年来,两地山海同心、共筑小康结下深情厚谊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实现脱贫攻坚成就的一个缩影,其中凝结了无数人的辛勤和汗水。问题:举例说明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哪些成绩。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所见所得,分享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设计意图:山海携手,共筑小康,以崇明和临沧相互帮扶共同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响曲的故事,感悟我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3.课堂小结通过一系列的乡土情

13、境问题探究,学生初步实现了运用学科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目标,做到了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见图2),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图2 课堂小结四、结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依据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凝练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形成能体现地理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的地理课程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形成热爱和关心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和态度,增强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学生熟悉的乡土情境,通过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家乡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理解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懂得了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又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