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4872965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 夏柱智(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加速老龄化,“七普”数据印证了这一点(1)“七普”数据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64亿人,占比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91亿人,占13.5%,和2010年“六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参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国家统计局:,2021-5-11。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过程中,我国结合自身国情逐渐形成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1,这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

2、的要求的。2019年发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从财富储备、劳动力供给、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环境构建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2022年10月,这一国家战略也载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源于“积极老龄化”理念,强调健康、参与和保障是三位一体的,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的实践。2本文聚焦于近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农村实践。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十四五”期间,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学界对农村养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是关注农村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城乡倒置”和资源投入的“城乡差异”

3、是农村养老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3,人口结构变迁和资源投入的城乡差异是影响农村养老的重要变量。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人口流动、代际关系、家庭伦理等社会变迁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45二是关注农村养老模式选择。已有研究关注到了农村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和自我养老等各类养老模式,涉及农村老人经济收入、精神慰藉及照料服务等多元化需求,67重点讨论社会化养老发展趋势。三是关注国家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与服务体系。有学者完整概括了我国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政策变迁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举措,农村养老服务创新方向是“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8,重点是“互助养老”。9已有研究虽然比较丰富

4、,也有可拓展之处:一是已有研究对近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农村养老的政策实践讨论得不够,因此难以体现国家的视角。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国家将向农村输入大量资源,提供现代公共服务,在农村养老方面,则体现为超越传统养老模式。二是针对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独特的养老模式的研究并不多,特别是对近年县域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举措及效果研究不足,以致县域政府与县域社会视野缺失。因此,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为视角,分析农村养老模式变迁及县域地方政府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的有效路径,形成县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的研究框架。二、研究框架与资料来源在本

5、文的研究框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变量。乡村振兴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是深度耦合的。乡村振兴战略大大拓展了新农村建设战略,反映了我国城乡关系进入新阶段10,在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成了乡村振兴支持的重要领域(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第30章第4节提出:“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形势,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资源与政策条件,为破解农村地区养老困局提供了机遇。11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在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

6、下,乡村振兴要着眼于为广大老年人口服务。农村老年人的期待不仅是单纯地满足于有保障的物质生活,而且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满足。12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基本单位是县域,乡村振兴不只是村庄振兴,它是县域的全面振兴13,其实施主体则是承接国家资源、转化国家政策、连接国家和农民的县域地方政府。县域不同于城市,县域社会具有典型的乡村社会的特征。县城尽管居于中心区域,但实际面积相对有限,县域绝大多数空间是乡镇和村庄。县域总人口达到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乡村人口主要生活区域,是中国基层社会的底色。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通过县来发挥治理作用,乡村则是县域治理的空间。县域治理具有一定的

7、自主性,它是乡村振兴目标得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保障。14这是本文以县域为调研单位的原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15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农村养老是多元化的,县域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路径因此也是多元的,要从个人、家庭、社区和机构出发构建多元政策体系。这既是经验研究的结论,也是国家政策提出的基本要求。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要坚持积极应对、因地制宜、多元主体投入原则。8当前国家政策着重提出要协调居家、社区和机构在养老体系中的角色。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

8、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表1列出具体的养老路径、支撑机制及县域应对之策。表1第一,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强调老年人自身在养老中的作用,这是积极老龄化的基本要求。16当前农村老年人已经被国家纳入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只是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仍然存在二元性,农村没有丰厚的退休金,这也是短期内很难改变的现状。但农村老年人并没有成为农民家庭的负担,而是宝贵资源,能够参与劳动就业,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养老。6自我养老不仅是经济的考虑,而且老年人也可以获得劳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交往,获得社会尊重。自我养老包括以工养老、以地养老或兼业就业的方式。就大多数留村老人的就业现状,本文重点讨论老人农业,县域在实施乡村振

9、兴战略过程中,需要大力支持农村建设“适老型农业”,这是最普遍的路径。第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在政府资源下乡和政策支持下,发挥家庭、村社和机构的合力,形成良好的养老秩序。家庭养老是最基础的、主导性的。在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需要加强孝老敬老的家庭伦理建设,这是家庭养老发挥作用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农村人口流动、老年人需求层次提升等背景下,村社和机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构成了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县级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要投入资源,而且要充分认识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建立独特的村社养老及农村社区内机构养老体系。在实践中,村社和机构的作用不同,前者更偏向于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主要

10、涉及农村内部的互助养老组织建设;后者则偏向于专业性的服务,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料,其共同点在于嵌入乡村社会,遵循就近原则。在表述框架上,下文从个人、家庭、社区、机构等四个路径出发,分析农村养老运作机制与县域养老政策变革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乡村社会是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阵地,农村养老模式具有“低成本、高福利”的显著优势,符合农村老人的需求。县域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农村、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了展开本研究,近年笔者及团队多次展开县域调查,整体地关注县乡村养老的状况。调查方法是先向县级政府及部门了解县域城乡人口结构、养老资源及相关政策的总体状况

11、,再组织调研成员分赴各个乡镇,调研老年人个人、基层镇村干部、养老机构负责人。调研区域分布于湖北、湖南、河南、江苏4个省、11个县(市区)。在这些县,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比例高,务工收入是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整体上,各县村庄均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县域内,县、乡、村三个空间的老龄化比例不同,反映了老年人口独特的流动规律:最基层的村庄是老年人口聚集的空间。近年来县域城镇化发展迅速,进入城镇化“下半程”17,农村人口就近进城购房和农村儿童进城就学的比例迅速提升,加深了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老年人占常住人口比重普遍超过了30%,偏远的村庄甚至超过了50%。这些县域调查的丰富案例为研究提供了基础。三、自我养老层面

12、:建设“适老型农业”农村面临比城市更严重的“未富先老”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的就业与收入特征决定了农民和城市居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方式有很大的城乡差异18,农村人口普遍没有丰厚的养老金,不足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只能算是零花钱”,老年人只能通过参与劳动获得主要收入来源,尽量不让子女负担赡养费用。老人从事农业和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家庭分工方式有关。当前农民家庭普遍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农业收入虽然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不高,却构成了农村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农村,依据是否参与农业劳动,老人可以分为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绝大多数低龄老人还在参与农业劳动,高龄老人则一般还在种菜、养鸡

13、,他们的土地交给了子女或流转给邻里亲友。在湖北省沙洋县,经营1亩耕地,按照两季农作物(水稻+油菜)计算,纯收入能达到1000元,如果老人经营规模达到10亩,就有1万元收入。由于日常生活的自给自足程度很高,农村老人消费比较少,很多老年人可以存款,可以支持在城镇务工、购房、购车的年轻人。老年人依靠农业获得主要收入来源,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在产业发展方式上的举措是建设“适老型农业”(3)经知网查询(2023年6月4日),学界还没有人提出“适老型农业”概念,本文提出这一概念,是把学界常用的“适老”概念扩展到农业政策中来。,而不是抽象地发展现代农业,更不能借发展现代农业之名排斥老年人、忽视小农户。“适老

14、”是在老龄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表明产业发展、技术更新、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方式选择等要有便利于老年人的视角。“适老型农业”指的是通过各类适老化改造,使得农业经营的外部条件与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相适配,形成老年人也能经营的农业。“适老型农业”并不是传统农业,也可以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因为其经营方式的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路径。从调查来看,建设“适老型农业”,主要是建设支持小规模家庭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分别是因地制宜选择农作物;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反土地细碎化的有效经验。在适老型农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村社集体的作用。1.因地制

15、宜选择农作物。农作物的选择影响劳动力的使用,老年人需要选择需要较低劳动强度的作物。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乡原是山区贫困乡,传统农作物如玉米、红薯等,经济价值不高,但需要较强的劳动力。1998年该乡镇开始发展茶叶种植,其中,海拔在600800米的四个村的老人平均种植了3亩左右茶叶,一年有半年农忙,收入达到3000元/亩。茶叶非常适合留守在村庄的老年人种植。茶苗在第一年下种,第三年就开始有收成。采茶主要耗费人工,劳动强度不大,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可以参与,比较自由。清明前后一个星期左右是芽茶的最好生长时期,此时的茶叶能卖到四、五十元/斤的价格,最高可以达到七、八十元/斤。老年人一天大概能手工采摘两到三斤的

16、芽茶,芽茶摘完后,便是大茶的采摘。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机械采摘,省时省力。2.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传统劳动方式的劳动强度很大,老人非常需要机械化的支持。调研发现,自农业机械化大范围兴起以来,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从全国来看,老年经营的小规模农业并没有阻碍机械化发展(4)2021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率很高,小麦是97.29%,水稻是85.59%,玉米是90%。参见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2022-08-17。,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使得小规模农业得以巩固,年龄(包括性别)不再是影响农业经营能力的主要因素。湖南省衡南县柞市镇农业经营主体年龄集中在60岁上下,低龄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大多数老年人耕种大约35亩土地。有老年人说,“只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