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4857759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 李新科 王晓晨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李新科 王晓晨(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态过程。少数民族体育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扮演重要角色。以群际交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对少数民族体育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少数民族体育促进交往、交流、交融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尊重民族差异,营造和谐社会生态;突出国家在场,彰显华夏身份;与时俱进,迎合时代诉求;纳入全民体育体系协同机制;美人之美,移情共赏。少数民族体育;交往交流

2、交融;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构筑和谐中国为己任,不断探索创新。进入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更是清晰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顶层设计为和谐社会建设进行布局。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态过程。费孝通先生认为,“各种史实资料显示,不同民族之间的流动、接触、混杂、融合是一种历史常态。”正是这种历史

3、长河中频繁而不间断的族际交流互动,才造就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有机性,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基于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将此作为新时期我国促进民族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之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成为国内学者竞相探索的热点。少数民族体育以其自然朴素、润物无声的先天优势,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少数民族体育为切入点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路径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1 民族体育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内生机制理清“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要义是进一步探索的逻辑起点。金炳镐等认为 “民族

4、交往是指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以及族际关系的协调,是民族联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合过程。民族交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民族只有在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而形成的交织、融合的民族关系状态。”张大卫认为 “交往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往来,是初级阶段、领域狭窄、内容单一的交往形式;交流相对于交往其阶段较高、波及面较广、内容相对丰富且形式多样;交融是建立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关系持续亲近,使民族特征不断趋同和民族界限不断模糊,逐渐形成相对广泛的民族共同体过程。”二者虽然表达的视角不同,但都

5、表述了“三交”从物质表层到思想深层的递进关系。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交”: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相互”,交往:互相来往;交流: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强调的是交换;交融:融合在一起。结合当今社会语境,交往是指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形式上的接触与往来,主要是人员之间的接触和部分物质的交换,其内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交往目的具有试探性、生活性、目标相对单一性,是民族关系生成的初级阶段。如我国唐宋时期汉族与藏族以及西北游牧民族之间的“茶马互市”等就是民族交往的典型例子。交流是交往的扩大和升级,不仅是物质上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渠道的“交换”,更为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层面上的沟通,较前者范围更广,内容更丰

6、富,是民族关系的中级水平;交融,是指民族之间相互包容、相互认同、融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也即民族和谐,是各民族积极交往的理想状态,是最高层次。从交往到交融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的决定因素是文化的认同度。交往、交流、交融逻辑关系表见表1。表1 交往、交流、交融逻辑关系表民族交融是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终极欲求,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交融由交往、交流逐步发展而来,不能一蹴而就。民族体育促进“三交”应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规律。1.1 民族体育促进民族交往的逻辑布拉姆菲尔德(Bramfield T.)在对美国公立学校种族关系研究的著作中写道,“如果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们能够自由而真诚地

7、交往,那些紧张与困难、偏见与困惑,都会消失;如果人们不能彼此交往而是相互隔离,那么偏见和冲突就会像疾病一样疯狂生长”。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受接触场景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群际接触既可能发展成积极接触进而改善群际关系,也可能发展成消极接触并恶化群际关系。也就是说,群际交往是改善群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但群际交往与群际关系之间并非是线性关系,只有积极交往才能改善族群关系。群际接触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在偏见的本质中提出,积极接触要满足四个条件:(1)平等地位,即接触群体在接触的情境中保持平等的群体地位;(2)共同目标,即设立接触双方均积极努力才可以达成的特定目标;(3)群际合

8、作,即接触双方在达成共同目标过程中处于合作而非竞争状态;(4)制度支持,即官方、法律、道德规范、社会传统对群际接触予以支持和鼓励。民族体育活动之所以能促进交往,是因为它天然地隐藏着群际接触的积极条件,这也奠定了它在民族交往中独特的地位。首先,地位平等、公平竞争是民族体育活动运行之本。哈贝马斯认为,每一个人既不把他人仅视为工具,也不把自我仅视为他人的工具,自主并真诚地愿意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追求自由、真实、公平、正义,自主地选择及使用言辞行动,相互质疑言辞内容的真实性或合理性,即可达成有效的沟通。地位平等彰显的是人的尊严,是人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法则,也是各族人民的基本心理诉求。民族体育源于人

9、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以追求健康快乐为宗旨,自觉、自愿参加为原则,日渐成俗,它反映的是人们最普遍的价值观。在民族体育活动中,无论是村长、族长、宗教权威、社会名流,还是一般百姓,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人都必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遵守相同的规则、服从同一的裁判,以身体之自然潜力争取优胜。这种无差别、无歧视的竞争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尊重的渴望,折射出人们对社会地位平等的强烈呼唤,这也是民族体育久盛不衰的内在动力。以广西北部融水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斗马”为例,传说该项目起源于500年前的一次情感纠葛的裁决,有两位苗族男青年同时爱上一位苗族姑娘,苗王决定用斗马的方式进行了断,获胜者有权决定迎娶他喜欢的姑娘。后来

10、,“斗马”成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成为苗族传统的体育项目。由此看来,“斗马”原本就是苗族人平等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隐喻着苗民对平等、公正的朴素伦理精神的向往。其次,追求共同的目标,谋求合作是民族体育运行之常态。“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各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群体性的集会方式,是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互助场所和中介链结。”体育肇始于游戏,游戏设计的基本架构是目标和规则。简单地说,可将体育概括为参与者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去实现某种具体目标的健身娱乐方式。少数民族体育多为集体性项目,以健身娱乐的方式演绎着民族传说、诉说艰苦奋斗的历程、传承民族风俗习惯,追寻共同的民族记忆在式样各异的体育的活动

11、中,达标是决定胜负的唯一标准。参与者为了取胜就必须精诚团结、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体的整体效能。例如壮族的板鞋运动。据说,板鞋竞速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广西百色地区瓦氏夫人奉命率兵赴沿海抵御倭寇。为提高士兵的协同作战能力,瓦氏夫人设计了一套独特的练兵方法:每3名士兵为一组,同时共穿一副长板鞋齐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士兵的协同战斗能力迅速提升,所向披靡,很快就击溃倭寇。瓦氏夫人因此成为人们心中的“战神”,其创造的板鞋练兵方法被民间社会模仿成为自娱自乐体育活动“板鞋竞速”,流传至今。板鞋竞速运动,其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协调合作。板鞋竞速,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勠力同心、团结一致、全

12、神贯注于目标是取胜关键,这无形中淡化了民族、种族、信仰等社会属性的差异。因此,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目标成为民族成员凝聚的核心,人们在实现目标的娱乐中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民族的认同。再次,民族体育交往的合法性。体育交往的合法性主要表现为法律保障、制度保障、风俗保障等。合法性使交往名正言顺,从心理上打破固有的刻板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民族偏见与歧视。从法律保障看,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公民从事体育活动的权利得以保障。比如,体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第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

13、扶助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第六条针对民族地区的体育活动作了专项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制度层面,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特色体育,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如广西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蚂拐舞、广西宾阳县壮族抢花炮,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长鼓舞等都被纳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目(见表2)。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在体育管理制度上,国家鼓励各种民间体育社团的建设,各种民族体育协会纷纷成立,少数民族体育管理步入正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少数民族体育需求不断增加,体育运动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加强对各地民族体育项目的管理,各种体育

14、社团迅速成长起来,地区或全国少数民族体育比赛制度逐步完善,各种比赛冲破地域限制,打破民族界限,走上全国舞台,体育交往成为民族交往的常态。以田阳壮族舞狮为例,专门成立了田阳舞狮艺术团,列为事业编制单位,设置专门的训练场地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从2005年开始,政府每年划拨专项资金5万元(2007年以后增至12万元/年)扶持田阳壮族舞狮艺术团发展, 2008年,田阳县成立了田阳壮族舞狮技艺传承保护基地,并在田阳职业高中招收舞狮学员,为壮族舞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制度上的支持打破民族交流的心理藩篱,使民族体育交往合理化,给民族体育的交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田阳舞狮的比赛不仅带动壮族人民的交往,而且走向

15、了全国甚至国际舞台,成为壮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交往的名片(获奖情况见表3)。表3 近年来田阳舞狮参加的比赛及获奖情况资料来源:黄秋月.桂西南地区壮族舞狮活动形成、变迁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45-461.2 民族体育促进民族交流的逻辑交流是交往的扩展和深入,是“在交往的前提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为了民族互补互利的共生发展,实现的一种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相互呈现和互通,是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维系的一种交互行为和表现形式,是民族交往内容的拓展和程度的深化。”交流的目的是“弥合民族认知的差异性,培养出具有共性的价值观和认同感”民族体育活动促进民族交流,外延

16、上具体表现为促进经济交流(商业贸易活动)、思想交流、生产生活交流、文化交流等。层次上表现为各民族内部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少数民族体育是社会生活交流的最基本形式。“民族的生计方式既是民族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又是民族关系发生与深化的外源性动力,彼此之间的学习、借鉴、互助互利促成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和谐民族关系格局”民族体育活动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草根文化,本身就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样态。民族体育活动,尤其是大型体育活动的交流功能十分强大。课题组成员亲历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石口村伸家瑶(瑶族的一个支系)抢花炮现场,场面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人员互动之频繁,深深为之震撼。抢花炮是瑶族的盛大节庆活动,整个流程由“还炮”“游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