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助老育儿产品设计研究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4853044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际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助老育儿产品设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代际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助老育儿产品设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代际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助老育儿产品设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代际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助老育儿产品设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代际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助老育儿产品设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代际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助老育儿产品设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际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助老育儿产品设计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代际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助老育儿产品设计研究 陈恒喆 林硕淳(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隔代抚养的传统,低龄老年人密切参与子女家庭生活,帮助子女抚养低龄儿童。在中国城乡家庭之中隔代抚养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隔代抚养已经成了中国低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在隔代抚养的过程中,老年人与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角色冲突,同时还会因三代人的观念不同产生家庭矛盾,祖辈、亲辈的关注点更多在于“育儿”之上,“助老”“养老”则面临着被无视的窘境。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逐渐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但其研究大都停留的生理、心理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代际用户不同的精神、社会化需求。本文从代际融合理论入手,兼

2、顾儿童的成长需求和祖辈的养老需求,尝试提出代际融合产品模型与设计策略,为消弭代际鸿沟提供新的可能。一、背景与现状1.代际融合理论在社会学视角下,家庭定义为生活实体,即实体婚姻+子女+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所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1代际融合多指不同世代人之间的积极依附融合、生活互助互惠以及对社会资源、空间资源的互通共享的凝聚状态。代际融合体现出不同代人在社会文化资源和物质空间资源层面上的互通共享。2基于我国隔代抚养的传统,代际融合理论能够在老龄化背景下有效促进代际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正向发展,维护家庭与社会的稳定与凝聚状态,积极的代际融合发展有助于

3、提升老年人对与养老生活的积极性、促进学龄前儿童高质量完成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进程以及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多维度、多层次代际融合交流。2.割裂与融合国内对于隔代亲子产品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前期研究将老龄化与低龄化机械的进行分割,造成了一定的割裂。本文的目的是将分别对于老年化与低龄儿童所做的研究进行融合与重构,以期为隔代抚养现象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产品,解决因代际冲突所引起的代际矛盾。下文将以隔代抚养为背景,通过对现产品的分析对比,寻找祖辈用户与孙辈用户的不同需求。再以代际融合理论为基础,构建代际融合理论产品设计模型,从功能、用户认知、互助以及社会化层次提出助老育儿产

4、品设计策略,为代际融合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二、困境与差异1.祖辈的困境:世代隔阂、代际矛盾、预期社会化中国的第二次婴儿潮是1963年至1973年,该十年中出生人口达到了2.9亿人;而1983年至1993年所新出生人口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仅2.5亿人,相较于其亲辈下降了近五千万人。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长寿已经成了一种普遍趋势,虽然人口老龄化已变成困扰全球的问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且规模巨大,第二次婴儿潮期间出生的“60后”“70后”还面临着受教育程度不高、未富先老等困境,而“80后”“90后”同样也面临着高房价、高育儿成本的难题。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

5、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父母和孩子之间历来牢固的关系一直没有改变3。高速前进的经济发展速度,急剧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祖辈与亲辈两代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及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各种西方的教育观、育儿观不断改变、影响着两代人,更年轻的“80后”“90后”正处于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的进程中,更易接受西方新潮的观念;而反观“60后”“70后”则早已完成本身的预期社会化,且由于时代原因逆向社会化的效果不佳,他们对于某些新兴的育儿观接受程度远不如其子女,当角色转变为祖辈时,其年龄、学习能力也已超出社会化的最佳时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亲

6、辈面临着高强度、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以城市双职工家庭或乡镇外出务工家庭为例,祖辈便成了最为经济也最为可靠的“育儿帮手”。祖孙之间长时间相处为双方都带来正向的情感价值,但传统形式的隔代抚养有着明显“照顾与被照顾”的倾向,事无巨细高强度、密集型看护活动对于祖辈来说是一种不小的体力负担,还牺牲了祖辈的社交时间、娱乐时间等,一旦出现代际矛盾,祖辈所付出的劳动就会被否定,其心理、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远远超过其付出的体力劳动。2.需求的差异:代际用户、需求各异、逆向社会化祖孙的需求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祖辈作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需要的是精神需求及健康需求,而孙辈作为需要被照顾的学龄前儿童,则更需要的感知、认知能力

7、的培养、基本社会化的基础构建。隔代产品不应该机械地将代际用户分为独立的个体,而要把代际用户视为一个整体,兼顾“助老”“抚幼”双重功能需求,方能达到祖孙之间互惠互助的代际融合状态。祖辈用户的需求因其年龄增长,对于活动、认知的需求都在下降,而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加,相较其他家庭成员祖辈更需要家庭情感的陪伴与慰藉。孙辈用户的需求则集中在感知觉能力的训练、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社会化的基础构建。结合代际用户的不同需求,总结为四点:(1)生理需求。祖辈的身体机能逐步退化,需要适当的锻炼活动来维持身体健康,但是高强度、密集型的看护活动严重侵占了祖辈的锻炼时间;孙辈处在感知觉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大量的

8、户外活动、信息源来培养感知觉能力。(2)心理需求。祖辈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满足了祖辈对于家庭情感需求;孙辈的心理认知并不健全,通过简单的搂抱、依附可以满足其低一级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等。孙辈的心理认知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与引导,而健康的代际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社交需求。祖辈在步入老龄化后,逐渐脱离了原有社交圈,在照顾孙辈时社交圈进一步缩小,局限于小区或者社区的同龄人之中,祖辈的社交需求无法满足;孙辈则处于基本社会化的阶段,需要长辈传授经验与知识,完成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4)逆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

9、on)需求。现代社会中,社会、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一些成年人无法跟上社会、技术变迁的形式,要想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就需要接受逆向社会化。孙辈虽然心智还不成熟,但是低龄儿童拥有较高的模仿天性与学习能力,且祖孙两代人沟通更为直接,对于某些电子产品或信息化服务方面,孙辈可以反哺祖辈,达成双向的逆社会化。现有的产品按用户群体定位可分成三类,助老产品、儿童产品以及亲子产品。其一,现有的助老产品形式较为单一,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一般多为轮椅、拐杖等,适用于中重度老龄化人群,对于低龄老年人群的产品适应能力差,忽视低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使得老年群体对所谓“适老化产品”“助老产品”有较强抗

10、拒感。其二,儿童产品则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儿童产品同质化严重,或以声光电吸引儿童,或以扭捏的造型出挑,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其三,现有亲子产品不乏优秀的案例,但目标用户多为亲子,并不适用于祖孙,如乐高等,同时亲子产品具有空间局限性强等缺点。(详见表1)助老产品、儿童产品、亲子产品虽各有所长,但也普遍存在着孤立与割裂的现状,将三代用户机械的划分成单独的个体,导致其互动变得困难,产品设计的割裂将进一步加深祖孙之间的割裂感,使得照顾孙辈变成一种机械的体力劳动,祖孙之间的代际鸿沟进一步加深。表1 产品对比表(作者自绘)三、代际融合产品设计模型本文引入Vern Bengtson和Robert Roberts在

11、探究美国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状况时所提出的代际团结模型4。其将代际关系分为六个维度:联系的维度、结构的维度、功能的维度、感情的维度、一致的维度和规范的维度。5套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并不适用与本次代际融合产品设计模型构建,中国社会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传统中国,家庭或宗族中的代际关系是不平等且向上集中的,表现为家庭家长或宗族家长,晚辈需要对长辈无条件对尊重与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家庭权利逐渐向晚辈转移,表现为“孝而不顺”,家庭重心则是向第三代孙辈转移,家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孙辈,代际关系呈现下行转移态势。(1)在堆载作用下,产生竖向位移,土体因为相对沉降差而产生

12、负摩阻力;土体在沉降的过程中产生水平向的变形和位移,对邻近桩基施加水平推力。综上所述,设计模型融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六种维度链接,构成了大体框架。(见图1)在当代准主干家庭与祖辈参与的核心家庭中都出现了家庭权利、关心、爱护与家庭资源的向下转移的态势,家庭长辈对于子孙的顺从要求逐渐转变成对于子孙生活幸福的期许。在这种转变下,老年人也意图与年轻一代建立密切的情感纽带。6密切的联系以及家庭重心的转移成了统一代际关系的关键,也是维系代际亲密关系的钥匙。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模型也是通过联系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感情与功能来实现代际融合,经过整理与提炼,提出一下五点点产品设计策略。图1 代际融合产品设计模型(

13、作者自绘)1.筑牢联系基础,创建高效互动形式联系是维系代际关系的基础,由于大量电子化、数字化的技术应用及祖孙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会导致沟通、互动的受阻。在深入考虑代际用户的多元需求下,应尽量拓宽双向沟通渠道,借助代际融合产品消弭祖孙代际鸿沟,促进祖孙基本社会化与逆社会化进程。2.把握时空结构,细分使用具体场景祖孙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时空环境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可以通过其组合生活轨迹,细分室内、户外、锻炼等不同角色与场景,从祖孙双方角色、时空环境出发,开发具有创新性的代际融合产品。3.融合代际功能,满足双向用户需求融合现有优秀产品,通过改进其单向功能属性,取其精华,提升其代际融合

14、产品价值。提取祖孙代际用户真实需求,构建新形式的行为互动、利益交换,通过产品功能达成互惠互补。4.提升感情触点,促进祖孙代际融合挖掘正向情感反馈,增强如成就感、亲密感等积极情感流动,注重双方认知特点,照顾双方心理感受,增加家庭认同感,提升社会凝聚力,促进代际融合。5.统一观点规范,达成家庭代际互惠结语在中国面临老龄化的实际国情下,本文通过代际融合理论的深入研究,所提出的代际融合产品设计模型与五个设计策略也正是契合了政府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政策,引导祖孙积极完成社会化进程,促进家庭代际融合,实现全社会的代际互惠,也是产品设计发展的新思路。注释: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逆社会化需求: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