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4757808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需要具有娴熟的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历史教师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进而燃烧起学习历史的激情呢?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或方法。从手段或方法的角度看,历史课的生动有三种:描述性生动、直观性生动、参与性生动。 1描述性生动。指教师运用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教师的描述要生动传神,就应做到以下三点:(1)细节刻划。关于“九一三事件”教材讲得很简单,为了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教师可进行细节刻划。“九大”后,林彪成了毛主席

2、的接班人,他为何还要抢班夺权?因为有两个问题引起他的焦虑,一是他的身体状况,怕先于毛主席而去;二是意识到江青等人的势力有超越他的趋势,怕夜长梦多。于是,1971年林彪下达了实施反革命政变的手令,想乘毛主席南巡之际杀害毛主席,在计划落空后决定外逃。9月12日晚11时40分,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人提着皮箱和文件包,跌跌撞撞地钻进红旗防弹车,不顾警卫部队的拦阻,开足马力,向山海关机场奔去,然后,256号专机在一片漆黑中强行起飞。周总理得到报告后,下令开动华北地区的全部雷达进行监视。当我军监视雷达报告林彪的飞机要越界外逃时,周总理请示是否要拦截?毛主席沉思片刻后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让他去吧。”这

3、架飞机就在13日凌晨1时55分,越过414号界桩,飞入蒙古人民共和国,不久即坠毁在温都尔汗。(2)材料引入。如讲袁世凯称帝时可引入一些对联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前清翰林王闿运给总统府撰写了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批是“旁观者清”。(这是一幅嵌入联,即“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袁世凯复辟称帝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公开征求下联。上联是“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征得的下联是:“余临道上,不堪回首话前途。”(这是拆字联,语意双关。“園”字去“袁”,加进“或”字即成繁体的“国”字,其意是打倒袁世凯,还我“中华民国”。“道”字去掉“首”,

4、加进“余”即成“途”字。意思是袁世凯复辟称帝,倒行逆施,使人担扰国家前途。)袁世凯死去,有人为他写了一幅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说,“袁世凯”三字怎么和“中国人民”四字相对,不合对联要求。写联人说,“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围绕对联教师可以提问:上述对联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袁世凯? 2直观性生动。历史虽然已经飘逝,不能重现,不能直接感知,但历史文物和遗迹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文物和遗迹虽然覆盖着朦胧的烟雾,但不失为过往行程的物证。当历史文物与感知者的丰富学识相结合时,就能从思维中再现历史的形象。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通过文物、模型、地图、图片以及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历史

5、教学。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形象的表征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实质,即发现历史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在历史真实。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时,课文中对圆明园的介绍只是“圆明园是一做举世闻名的园林,综合了中西园林的精粹。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电影圆明园。影片中医三维动画真实再现了圆明园的原貌以及圆明园被毁后的荒凉、破败这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学生的感情充分调动起来,时而愤怒,时而感叹,完全融入这一历史情境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感性形象上升到理性认识。直观性生动较适宜于战争史、艺术史等方面的教学。 3参与性生动。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历史教师能通过多种方法创

6、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并通过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历史课生动起来。这种由于学生参与其中而激发的生动称为参与性生动。(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的角色,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角色扮演可以是即兴型的,也可以是演练型的。前者如在讲述19世纪末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论战时,可当即让一位学生扮演维新派,一位学生扮演封建顽固派,围绕着论战的三个内容进行即兴式辩论;后者如在讲授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时,可精心准备排练一场“匈奴崛起”、“白登之围”、“双雄出击”、“昭君出塞”四幕历史话剧。(2)内心体验。让学生穿越时光的隧道,置身于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既生动又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如在讲述秋收起义时,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1927年,秋收起义的三路工农革命军相继受挫,残余部队退到了文家市。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毛泽东,你将会作怎样的打算?并说明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