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分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4757446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一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一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分析初一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分析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 ,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 ,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一)小学数学的干扰在初中一开始 ,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阻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 ,使其产生解题错误。例如 ,在小学数学中 ,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 ,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出现混乱与错误。原题是这样的: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 ,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 ,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 ,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 ,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 ,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 ,

2、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 ,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又如 ,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都只是在没有学负数的情况下成立的。在小学 ,学生对数之和不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 ,即a+b≥a是坚信不疑的 ,但是 ,学了负数后 ,a+b再有 ,学生习惯于算术解法解应用题 ,这会对学生学习代数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产生干扰。例如 ,在求两车相遇时间时(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360km ,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 ,每小时行驶48km ,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 ,每小时行驶72km ,两列火车同时开出 ,相向而行 ,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列出的“方程为x=360/48+7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拘泥于算术

3、解法的痕迹。而初中需要列出48x+72x=360这样的方程 ,这说明学生对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的把握程度。总之 ,初中开始阶段 ,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与旧有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 ,有助于克服干扰 ,减少初始阶段的错误。(二)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 ,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例如 ,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 ,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

4、学习代数和 ,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3与负7之和 ,“-又成了负号。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这个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 ,学生就会产生运算错误。又如 ,了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根本性质3是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 ,其原因就有受等式两边可以乘以或除以任何一个数以及方程的解是一个数有关。事实也证明 ,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拟 ,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 ,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与综合问题时的表现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在解答单一问题时 ,需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 ,因而受到知识间的干扰小 ,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小

5、;而遇到综合问题 ,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 ,容易出错。要练说 ,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开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害怕:有的结巴重复 ,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 ,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 ,扯衣服 ,扭身子。总之 ,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 ,面向全体 ,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 ,我总是笑脸相迎 ,声音亲切 ,动作亲昵 ,消除幼儿畏惧心理 ,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 ,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 ,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

6、 ,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时机 ,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 ,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 ,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 ,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 ,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 ,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 ,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 ,口齿清楚 ,声音响亮 ,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 ,即使是某一方面 ,我都抓住教育 ,提出表扬 ,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 ,不断训练 ,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开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

7、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根底。总之 ,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 ,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 ,在解题时选错或用错知识 ,导致错误的发生。“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 ,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