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新人教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4753845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安一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段考高三语文试卷第卷(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伺侯 饲养 祠堂 伺机而动B恐吓 荷载 喝彩 荷枪实弹C载体 转载 卸载 一年半载D葱茏 玲珑 笼统 得陇望蜀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羽戈先生的近代人物,似处于写意和工笔之间,以写意为主,间或细笔勾描,很老道的笔法,乍读之下,仿佛高阳、高拜石这类文坛老手,一看自传,哦,原来是个80后!B8月7日夜,一场罕见的大雨瓢泼而下,沉睡的人们却依旧安祥在梦中伴随震天动地的巨响,山洪裹挟着泥石,瞬间,树木连根拔起,农田消逝殆尽那些,无辜的生命啊,没

2、有反抗和挣扎的机会,便被一起吞噬C90后青年人的舞台,他们不要循规蹈矩的流程,不要拘谨羞涩的胆怯,不要纷烦复杂的表演,只要张扬自我、直抒胸臆就好。D香港南华早报8月12日文章称: 20多年来,中国一直奉行低调的外交政策,秉承邓小平的名言“韬光养晦”。如今,随着财富和实力增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愈加大胆,其领导人似乎开始调整先前的政策。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季老活了近百年,但人不管活了多久,对于时间来说都是短暂的,然而文字的存在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久远。季老虽然仙逝,但他平易近人的文字却留下不朽的印记,他对人世间五味的品评留下永久的回味。B吉发搬家公司秉持顾客第一、 服

3、务保证的经营理念,提供搬家、搬迁、 货运、跑腿、快递、空调移机等周到快捷服务,在众多搬家公司中脱颖而出。C最近一犀利哥迅速走红网络, 他那忧郁的眼神,稀疏的胡碴子,那帅到无敌的风衣,还有那杂乱的头发,迅速秒杀了观众,由于这潮流型乞丐帅哥的举止特立独行,亦有网友对其身份表示质疑。D千佛洞社区为迎接八一节的到来,成立近十年来的菜市场被拆除,气宇轩昂的社区大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内蒙古出版社独家引进版权出版的你在哪里,在美国的发行量已超过8500万册。作者是纽约时报曾给予这个睿智的作家极高评价的悬疑小说王后玛丽海金斯克拉克之手。B我们需要解决在反垄断立法中的根本:

4、一方面是为企业创建一个自由竞争、协调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消费者利益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C莎士比亚全集通过故事的形式,给诸多不大习惯阅读戏剧作品的读者,特别是年青读者一个轻松阅读莎翁作品的机会,从而走进莎翁的世界。读这本书的读者,即是愿意开启另一扇窗户。D2010年8月15日,一个庄重而肃穆的日子,国家为舟曲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举国哀悼,既见证了国家对逝者的祭奠,还诠释了国家对生者的告慰。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

5、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ABCD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新儒学与书院讲学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

6、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

7、,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

8、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

9、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6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

10、后。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7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

11、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8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芋老人传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

12、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

13、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

14、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就:参加B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旧:老交情C厚资而遣之 资:赏赐D相国遽惊谢曰 谢:道谢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B致郁郁而死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C以污贿不饬罢 木欣欣以向荣D或传闻之过实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12下列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