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4753833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同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同步练习(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知识点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二、同步习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中传播速度最大2、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而产生的。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

2、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能够传声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由鼓面的 而产生的,并经 传入人耳。4、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 ,这说明:声波具有 。5、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3)此实验说明了 6、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

3、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7、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 A真空 B木头 C空气 D水8、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 )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D看到最先起跑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9、在电影院内听不到回声,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 )A.墙壁反射的声音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B.墙壁吸音性好,传向墙壁的大部分声音被吸收了C.墙壁吸收了全部声音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物质温度()速度(m/s)空气20340水201450松木203320铁20490010、某中学物理活动小组同学查

4、阅资料,得到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下表)。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20时,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的同学最多能听到 次敲击声。如果听到最后一次敲击声离敲击时间为1.2s,则这条直铁管长约为 m。1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人是靠_发声的。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12. 声音是由物体的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中传播速度最大。1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图1-1-1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

5、成探究目的的是( )14.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 )A.丁东的鼓声 B.哗哗的流水声 C.隆隆的炮声 D.悦耳的歌声15.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B.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C.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16.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_次声音,其中第一次声音是从_传过去的,最后一次声音是从_传过去的。17.某人站在山崖前大喊一声,2 s后听到回声,此人距离山崖多远?(设当时气温为15 )18.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6、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C.真空也能传声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19.在房间里谈话比在旷野里谈话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 )A.房间里的空气不流动,不利于声音的传播 B.旷野的空气比较稀薄C.在房间里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D.以上说法都不对20.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回声 D.为了装饰剧场2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 B.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能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C.只要有物体的振动,人总能

7、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 D.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与温度有关22.一根长约10 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四次敲击声23.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有( )声音的反射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墙壁内的传播 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A. B. C. D.24.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夜宿,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25.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被_,这个现象表

8、明_。如果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2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_。(写出两点)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4.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5.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一、知识点

9、7.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8.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9.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二、同步习题1、音调是指声音的_,它与发声体的_有关。2、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_。物理学中把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其单位是_,符号是_。3、响度是指声音的_,它与发声体的_有关。4、不同

10、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_就不同。5、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的缘故。那么一个大声说话的男声与一个小声说话的女声相比,音调高的是_,响度大的是_。6、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人的听觉下限的频率是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7、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8、楼道里挂牌常写着“慢步轻声”,“轻声”是指减小声带振动的_。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物体振动频

11、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 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10、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11、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 )A响度很大 B。传播速度大 C频率很高 D。振动时间长12、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声音的:( )A响度 B。频率 C。振幅 D。音色13、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A声音响度太小 B声音响度太大C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D

12、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14、一个声源在振动,但是,人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C一定是声源与人耳之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 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15、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时,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这是因为:( )A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 B狗的发声频率比人大C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 D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16、昆虫飞行时,翅膀要振动,如蝴蝶每秒24次,蜜蜂每秒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听觉:( )A能感到蝴蝶飞过 B能感到蜜蜂飞过C都能感到它们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飞过17、闭着眼睛听到熟人说话也可辨别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