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472775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不是一国之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要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以稳定的地获得极大高于国内市场的超额利润。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实现也不同于国内商品。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获利:绝对成本理论:由亚当斯密在1776念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他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

2、际贸易分工。用生产成本来判断一国的某种商品是否便宜。每一国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产生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其中绝对成本优势,一方面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另一方面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总之,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利益。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进步性。绝对成本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局限性。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比较

3、成本理论18_年大卫_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建立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积极性。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_图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原理是“两优则其重,两劣取其轻”。科学性:1.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的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生产率落后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反而可能从国

4、际贸易中获得利益。3.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在一定范围之内,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局限性:1.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未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结果。)_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分析。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_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想: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论证: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1)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

5、用生产要素的报酬理论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裕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下降,发展的结果将会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科学性:1.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理论上有所创新2.将_图的各析扩大为总量分析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属比较成本范畴局限性:1.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2.没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3.没考虑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1.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2.要素非同质论3贸易壁垒说4需求偏向论积极性。推动二战以后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研究更接近现实,使西

6、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国际贸易的新要素理论:1.技术资源说(美国的经济学家波斯纳_年提出技术差距论)_人力资源说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4.信息要素说技术差距图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提出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循环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第一阶段:创新国(比如说美国)对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第三阶段:外国产品唉出口市场上进行的竞争时期第四阶段:在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科学性。运用了动态分析法,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与国际投资,技术转

7、让等生产要的的国际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等有着重大影响。意义。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相对于国内较为先进的产业,还要加强创新,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设立研发中心。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间贸易: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产业内贸易: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品特点:1.产品流动具有双向性2.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3.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衡量:(1)从某一产品i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ai在0-1之间,a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越高a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越低(2)从一国

8、角度来看,ai在0-1之间,a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越高a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越低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一些原因a.偏好相似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_年提出)基本论点: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综合众多经济家的观点从供需方面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a.从供给方面:垄断竞争条件下,造成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垂直差异、水平差异)b.从需求方面: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各类的消费需求形式常常有部分相

9、重叠b.市场结构论用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内部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产业内贸易与公司优势:公司的特定优势主要有两类(知识资产优势、规模节约优势)总结: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差别、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消费者层次结构)公司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发展:公司内贸易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进行交

10、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内部市场交换的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和调拨价格从其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绝大多数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内部化理论(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在_年代提出_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系统阐明)为了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劣势,跨国国内公司实行市场的内部化。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能获得的利益内部化能够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地掌握市场力量内部化通过长期的或永久性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各宗不确定性公司内部贸易

11、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利益垂直一体化理论指两个相邻的生产阶段被置于共同的所有权的控制之下,垂直一体化之后,生产阶段的外部市场交换关系即转化为内部市场供求关系。相邻的生产阶段常处于不同的国家,这种垂直一体化便导致公司内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公司内贸易格局(水平型、垂直型、水平与垂直交换型)启示。培育和壮大跨国公司,为其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成为广大发展中国中国家适应公司内贸易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国际贸易分工地位的必要举措。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0世纪_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创新机制进行论述。四个基本要素:1.要素条件因素自然资源(基本因素)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推

12、进因素)2.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3.需求因素_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因素:1.一国所面临的机遇2.政府所起的作用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要素条件国内需求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区别。从静态的比较优势到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动态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联系:1.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往往同时作用于一国产业的发展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课互相转换3.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意义。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一个国家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国内需求、创造公

13、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提倡企业的创新。当代国际贸易分工新理论的简评:当代国际经济学家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情况,对比较成本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等传统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补充和改造。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二)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各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出口额,得出消除价格变动的近似值。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

14、口贸易额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总贸易。以国境作为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在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

15、矿业之间的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世界市场。或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商品所使得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要素密集度: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