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4720659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必背知识点必修_集合与函数概念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2个2、对数:负数和零没有对数;1的对数等于0 : log 1 = 0;底的对数等于1: log。= 1,aa、积的对数:log (MN) = log M+log N ,商的对数:1 M .aaalog =log M-log N,yia Naa幕的对数:log M n = nlog M ;log bn =一log baa测THa3、奇函数/(- x)= -/(x),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 %)=/(%),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必修二一、直线平面简单的几何体1、长方体的对角线长/2 =

2、Q2 +方2 + C2 ;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 你02、球的体积公式:V = pR 3球的表面积公式:S=4tiR 23、柱体V = s-h,锥体 V = L“h34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及定理:(1) 四公理三推论: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该直线上所有的点 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 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 个公共点的直线。推论一: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二: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三: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

3、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3) 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一一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也称为共面直 线。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一一用两分法进行两次分类。它们的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符号分别可表示为Qua , aa = A , alia o线面平行的

4、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 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推理模式:a(ta.ba.a/ba/a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 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推理模式:a/a,a u卩,01门卩=ba/b.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两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两平面平行(没有公共 点)(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 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推论: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那 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推论模式:门/? = UOC,/

5、? UOC&P/ = U 卩,/ U 卩,:/?/ not/ 卩(2)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A.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 另一个平面;B.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2)垂直:1. 线线垂直判断线线垂直的方法:所成的角是直角,两直线垂直;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必垂直 于另一条。2. 线面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 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 面面垂直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

6、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面面垂直n线面垂直)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二、直线和圆的方程1、斜率: k tana , k e (-oo,+oo); 直线上两点P(x),P (x ),贝lj斜x -x2 1v 7 111 222 率为2、直线方程:(1)、点斜式:y-y = kx-x ) ; (2)、斜截式:y -kx + b ii3、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彳丁 : I III o k = k 且b 丰 b1 2 12 12垂直:k - k = 1 o 丄/1 2 1 2(3) 、一般式:Ax + By

7、 + C - Q (A B不同时为0)斜k =- 率y轴截二 距 BBA B C时ab =a b (重合的检验),i m ;2 2 2 1 2 2 1 1 2A A + B B =01 丄/12 12 1 2|Ax + By + C |JA 2 + 2 2(2) 夹角范围:(0,孑(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方程必须化为一般式)4、圆的方程:(1) 圆的标准方程(x-Q)2 + (y-/?)2 =厂2,圆心为C(a,b),半径为厂(2) 圆的一般方程兀2 + Dx + Ey + F - Q Di + Ei - 4F 0表示圆。必修三算法初步与统计:1. 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1)顺序结构

8、(2)条件结构(3)循环结构2. 算法基本语句:1输入语句:输入语句的格式:INPUT “提示内容”;变量2.输出语 句: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PRINT提示内容”;表达式3赋值语句: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变量二表达式4.条件语句(1) “IFTHENELSE”语句5. 三种常用抽样方法:1. 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4.统计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茎叶图。频率分布直方图:具体做法如下:(1)求极差(即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 决定组距与组数;(3)将数据分组;邀丄 (4)列频率分布表;(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组距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二组距X频率。折

9、线图: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上端中点,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6. 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处在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两位 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7. 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极准差,方差。(1) 极差一定程度上表明数据的分散程度,对极端数据非常敏感。(2) 方差,标准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方差,标准差越小,离散程度越小,聚集于平均 数的程度越高。(3) 计算公式:fl S = J(兀-X)2 + (%- X)2 +(X - X)2V n

10、12n8. 频率分布直方图:在频率分祐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小长 方形的高与频数成正比,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频率之和等于1。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出现的某种结果叫做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 B,C表示. 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 总接近于某个常数,在 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 (A)。由定义可知OWP (A) W1, 显然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1 事件间的关系(1) 互斥事件: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2) 对立事件:不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11、;(3) 包含:事件A发生时事件B定发生,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 (或事件B包含事件A);(4) 对立一定互斥,互斥不一定对立。2. 概率的加法公式:(1) 当A和B互斥时,事件A+B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P (A+B) =P (A) +P (B) (A、B互 斥)(2)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UB为必然事件,所以P(AUB)= P(A) + P(B)=1, 于是有P(A)=1P(B)3. 古典概型(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A,事件个数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 2 a +

12、 cos2 a = 1t a cnc oat= 1P( A) =4几何概型: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2)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3)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 (A)=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必修四构成事件 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一、 三角函数1、 弧度制:(呼。=弧度,1弧度=(1880 5718弧长公式:阳a | r2、三角函数 (1)、定义:sin a =rxcos a =rtan a = cot

13、 a = xy是角的弧度数)rsec a =xrcsc a =-ysin atan a =cos a5、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正弦上为正;余弦右为正;正切一三为正公式二:sin(180o + a) = - sin a cos(180 + a) = - cos a tan(180 + a) = tan a公式三:sin(-a) = - sin a cos(-a) = cos a tan(-a) = - tan a公式四: sin(180-a) = sin a cos(180-a) = - cos a tan(180-a) = - tana公式五:sin(360- a) = - si

14、n a cos(360-a) = cos a tan(360-a) = - tana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S : sin(a + P) = sin a cos P + cos a sin P (a + P)S : sin(a - P) = sin a cos P - cos a sin P(a-卩)C : cos(a + P) = cos a cos P - sin a sin P (a + P)C : cos(a - P) = cos a cos P + sin a sin P (a_P)T .一 / a , P、_ tan a + tan P(a + P)T(a-卩)7、tan( a + P)=1 一 tan a tan P tan a - tan P tan( a-p)=1 + tan a tan P 辅助角公式 :sin x + b cos x = a 2 + b 2a的角度030456090120135150180270360a的弧度0兀/ 6兀兀兀23兀5兀兀3兀2rt4323462sin a01迈1运近10-10222222cos a1語运101近=5-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