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厂 鞋业鞋业代工厂转型成卖鞋大户 ▲鞋业代工巨头纷纷把生产线从东南沿海向东南亚和中国中西部转移 中国曾经是优势显著的“世界工厂”,但这种地位确实正在遭遇挑战制造业向代工产业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的转移,这种趋势近日从我国代工企业的财务汇报中得以显现作为耐克、阿迪达斯这两家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运动品牌的代工企业裕元集团近日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根据产量计算,现在企业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生产的运动鞋数量均已远超在中国的产量,中国在三地产量中的份额已不足两成 现象:制鞋业向中国中西部和东南亚转移 裕元集团的代工业务转向海外市场的趋势应该含有一定的经典性,因为其是为世界多个领先品牌制造运动鞋及其它鞋类的最大制造商业务内容包含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及供给链多元化,在行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不过依据其公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企业鞋类业务按数量计,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生产百分比分别为46%、35%和17%也就是说这家中国代工企业的关键产品已经有靠近半数产自越南,其次的印度尼西亚的产量也是中国的两倍以上,中国所占百分比已不足两成! 有亚洲鞋业协会的教授表示,制鞋业在各类制造业中是对产业成本很敏感的行业,所以全球鞋业制造基地的转移含有比较强的标志意义。
她描述的世界鞋业制造基地的变迁图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制鞋业从北美转移到中美和南美,从欧美转移到日本,随即则是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早期,又从中国台湾开始大规模转移到大陆的东南沿海这几年,制鞋业则首先出现向中国中西部地域转移的趋势,其次则是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三丰鞋业是另一家耐克的代工企业,从1988年即到大陆设厂,不过从2021年开始感受到了成本压力,开始逐步向东南亚转移以另一家鞋业代工上市企业宝成为例,其近几年来不停加大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产能 改变: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转为“销售大国” 尽管中国在成本上已经不占据绝对优势,但稳定环境依然极具吸引力,对于国际采购商而言,这些原因还是很含有说服力的对此有代工企业也坦言,不论怎样,很多大品牌的加工制造业还不可能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包含像耐克这么的采购商,每十二个月还会确保一定量的中国订单这和外商的全球布局相关,出于分散风险的需要,她们必需要确保在中国的一定订单量而且对于中国这么的大经济体,一旦哪个大品牌忽然撤出中国市场,也要负担很大的声誉风险,这也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 另外,即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但其实中国鞋业的产业链完整、劳动力素质和熟练程度更加好、关联行业发展机会多等优势仍然显著。
基于这种原因,很多以前的单纯制鞋代工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实现多元化经营,降低制造业比重,转而进行鞋业品牌、销售业务,其对企业的贡献率其实更大以裕元集团为例,除了制鞋业务,现在其鞋类零售业务迅猛增加数据显示,上半年裕元集团鞋业制造业务轻微下滑,但零售业务则大幅上涨15%现在裕元集团在中国已经设有5464个直营柜位或店铺,和3036家由分销商经营的店铺 宝成企业也表示,除了鞋业制造外,她们在鞋类渠道销售业务上正在快速发展,这关键基于其对中国运动产业的长远发展保持乐观判定未来宝成将把制鞋和渠道作为企业的两大关键,显示在中国的渠道效应已经能和当年的制造业的价值相比拟而从宝成的半年报能够看出,今年上半年企业在制鞋业的收入即使同比有所下降,但在渠道方面的收入则有所上升,转型意图很显著 展望:投资机构对代工业务并不看好 值得关注的是,不但制鞋企业忙于向销售步骤转型,即便投资机构也对单纯的代工行业不表乐观对于刚公布半年报的裕元集团,即使有投资机构对其股票给了“买入”评级,但其实对于其代工主业的业绩前景并不是十分看好 依据裕元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合共生产亿双鞋,同比下跌%;鞋类平均售价为美元,较去年上半年的美元基础持平。
在上半年制鞋业务产生的30亿美元成本中,劳工成本为6亿美元,材料成本为11亿美元花旗发表的研究汇报称,裕元集团第二季度的业绩不如预期,其中ODM(设计加工)业务的毛利率第二季度上升个百分点达成%,但被销售及开支比率上升所抵消,最终纯利反而出乎意料地下跌了11%但之因此花旗仍对其维持了“买入”评级,是因为裕元集团慷慨派发了每股港元的尤其息,抵消了业绩变差对其股价的负面影响但实际上,这已经完全是从财务投资的角度给的评级,企业业务本身并不被看好 实际上,裕元集团所面临的代工业务利润下降的情况,也是很多代工企业一样面临的问题伴随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不停上升,和代工行业和终端消费品竞争的日益剧烈造成价格的下行压力,最终挤压的其实就是中间代工商的利益 文/本报记者张钦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