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814530954地质灾害评估现状及发展趋势11309151758483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9.51KB
约27页
文档ID:474679825
1814530954地质灾害评估现状及发展趋势11309151758483_第1页
1/27

版权所有-中职教学资源网地质灾害评估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在以往的40年中,每年灾害经济损失约占同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一近年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其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全国经济增长,因灾人口伤亡也相当严重如1991年江淮特大水灾,1994年全国大范围水、旱灾,1995年江西、湖南、辽宁及吉林的水灾,灾害不但严重影响受灾省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影响全国因此,减轻自然灾害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风险管理及减灾管理的基础,它为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减灾 对策并为部署实施有效的减灾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比,指出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不足;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运用危险性评价指标对比法建立了简单有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未来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项主动防灾措施本文基于近年来在开展此项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并探讨评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整体流程,包括评估依据、技术内容、评审要求及评估工作完成后如何备案等进行了评述,并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经常遇到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风险评价 GIS                     目录前 言第一章 初步认识地质灾害一地质灾害的定义二常见地质灾害三地质灾害发生前兆  第二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一 地质灾害研究楷况二  灾害评估是灾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三 地质灾害研究理论现状第三章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的建立第四章 地质灾害评估的内容及主要方法一 灾害的风险性评估二 灾害的损失评估三  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评述一 评估任务二评估对象及灾种三 评估的基本要求四 评估报告内容要求第六章 地质灾害评估方法发展趋势一 地理信息系统 二、GIS在减灾中的应用三 结论                          前言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它通常分为l0类⋯ ,分别是地震与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退化、地面变形、海洋(岸)动力灾害、矿山和地下工程灾害、特殊岩土灾害、水土环境异常、地下水变异与河湖(水库)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因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850~1200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至数千亿元,相当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6% ,造成数千至1万人的死亡_2 J因此地质灾害已成为严重制约地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发生致灾地质作用的可能性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就是对某个地区或某个隐患点的历史灾害活动状况、自然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其发生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事件的概率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风险管理和灾害管理的基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各类工程立项决策的依据,是确保工程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基本保障;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口大幅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灾害日趋加剧,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的生存环境。

随着灾种的增多、灾率的增加、灾度的加重,灾害(自然及人为的)危害的严重性已和环境问题一样,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组织行之有效的减灾已迫在眉睫                  第一章 初步认识地质灾害一 地质灾害的定义所谓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天然的和人为地)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人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影响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二 常见地质灾害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破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媒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址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泱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浸、海岸浸蚀、海岸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地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枯、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三 地质灾害发生前兆地质灾害发生是有前兆的,不同的地质灾害其前兆特征各异滑坡发生前的前兆特征有:滑坡前缘出现裂缝,土体隆起,出现小崩小塌;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岩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裂缝冒热气或冷气;泉水复活或干枯,水位突变;动植物有异常,例如蚂蚁、老鼠搬家,蛇出洞,狗叫,鸡鸭不回笼等现象   崩塌发生前的前兆特征包括:1、有小崩小塌发生;2、裂缝加大加宽、或出现新的裂缝;3、岩石崩塌前有时可听到摩擦声、撕裂声、错碎声;4、出现热、气、水等异常;5、动植物有异常    泥石流发生前的前兆特征:1、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2、上游山谷中传来轰鸣声;3、有轻微的振动感;4、动物有异常  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1、井、泉水位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3、地下有响声    但是,有的现象并不一定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需要进行科学认真的分析               第二章 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一 地质灾害研究楷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越来越突出。

因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外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也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虽然有关理论和方法日益丰富,但迄今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二  灾害评估是灾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灾害评估是灾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灾害的预测、防治乃至灾害补偿研究的基础针对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评估目的,灾害评估可概括为灾害风险评估、损失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和防灾工程的减灾效益评估等灾害风险评估是从灾害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角度,通过分析导致灾害发生的自然现象的频度和强度,建立和保存历史灾害记录,对各种自然灾害绘制危险性区划图,对易损性及潜在影响进行估计;灾害损失评估是对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以及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灾害生态环境评估主要针对灾害发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减灾效益评估的目的在于对减灾工程和措施三 地质灾害研究理论现状1987年联合国通过决议,确定在20世纪最后十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多项重大自然灾害评估的国际合作计划“ j,在这期间地质灾害评价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Cross于1998年采用滑坡敏感性指数LSI(Landslide susceptibilityindexes)作为定量化指标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并在英国Derbyshire地区进行了实践。

R.Anbalagan&Bhawani singh在前期山区滑坡灾害评估和区划制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评价制图的新方法— — 一风险评价矩阵Johnson等在澳大利亚一项为城市发展规划服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中,将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及风险评价作为一体,以GIS软件为技术平台,分别采用平面和三维评价系统,对Cairns地区进行了崩滑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风险区划研究近几十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也得到了广泛且又迅速地发展“ “J而在诸多地质灾害的研究中,对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研究是最深入和最系统的这主要是因为地震、滑坡、泥石流是我国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影响最大的3种地质灾害因此,这3种地质灾害的研究成果也最为突出n 有的学者对地质灾害属性特征、风险构成、易损性及其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则主要对滑坡灾害危险性及斜坡不稳定性的空间预测与区划进行了系统研究;还有学者提出了判断泥石流危险性程度和评估泥石流泛滥堆积范围的统计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不但丰富了地质灾害研究内容,而且有的已经为减灾管理发挥了作用综合以上国内外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现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致灾害中的单种灾害类型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

如针对滑坡的危险区划、针对泥石流的危险度研究等;而地质灾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多着眼于对危险性评价方法由定性转为定量的改进或创新研究,而忽视了应用GIS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进行有效合理的研究分析国内外灾害研究文献可知,在对灾害成因机制、发生规律及其影响评估等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减灾的理论问题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研究者从灾害形成机制和系统组成的角度,将减灾理论归纳为致灾因子论、孕灾环境论、承灾体论由于灾害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具有强的系统性,因此,对灾害也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做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致灾因子论、孕灾环境论、承灾体论虽然是从灾害的不同侧面突出主导因子对灾害进行了分析总结,但却不能对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为此,基于系统的思想,研究者又提出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概念,并对其做了研究区域灾害系统论”是不同学者在研究大量灾害案例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综合作用的角度,系统地总结了区域资源开发与灾害的关系,从而为系统地进行灾害评估信息系统及防灾减灾最大决策奠定理论基础,它的提出以美国学者Bur—ton、Kates、White三人合著的《作为灾害之源的环境》和美国学者Blaikie,Cannon,D:I、’is和Wisner四人合著的《风险: 自然致灾因子、人类的脆弱性和灾害》为代表‘ j,我国学者史培军对此理论也作过深入的研究 第三章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的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按照评价范围可以划分为:点评价、面评价、区域评价。

本文主要探讨对单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评价对于单个地质灾害点来说,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显然不同,如滑坡及泥石流两类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就很不相同因此,通常进行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价就必须做大量细致烦琐的工作,这就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因为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实际工作中,对于单个地质灾害点要求做出快捷、有效的危险性评价,而并不需要精确度很高的危险性评价,为此应当从实际工作入手,寻求能快捷、简单的实现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价的方法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指标很多,主要包括影响致灾地质作用发育的条件和历史地质灾害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影响致灾地质作用发育的条件主要有: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类活动条件、岩土体条件、历史灾害规模、历史灾害频次等这些评价指标包括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