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458415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知识结构图】学前儿童的想象想象的发生想象的发展特点想象的培养1-5-2岁儿童想象开始萌芽。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渐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逐渐发展想象具有夸张性丰富幼儿感性经验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专门的训练活动创设有利环境1.5岁【学习目标】1.了解想象的涵义和种类2.理解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3.掌握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4.初步学会运用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儿童想象发展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第一节 想象的概述一、想象的含义想象是个体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

2、06:150。这个定义为我们提供两个信息来理解它:第一,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作为想象活动的对象,即加工材料;第二,大脑要具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理解表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表象呢?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是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可促进人心理发展。表象可以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是对过去感知果断鹅事物的再现,想象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后创造出的新形象。二、想象的种类想象的种类可以根据想象是否自觉是否有自觉的目的性,分为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还可以根据想象

3、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独立性程度,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1.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某种形象的过程。例如,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变幻莫测的浮云时,头脑中就联想起伏的山峦、柔软的棉花、活动的羊群、嘶鸣的奔马等形象;当我们看到北方冬季玻璃上的冰花,脑海中就会产生梅花、像树叶等形象。这些都是无意想象的表现形式。【阅读与拓展】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梦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为什么人在睡眠时会做梦?因为在睡眠中,人的整个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弥散性的抑制状态,但仍旧

4、有少部分神经细胞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当意识控制能力弱的情况下,这些处于兴奋活跃状态的细胞便以随意的、不规则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梦境。梦中形象往往不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再现而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的新形象刘新学,唐雪梅.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93。如果在睡眠中,少数处于兴奋状态的细胞是皮层某些与言语和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就不只是出现梦境,还会说梦话或发生梦游现象。所以说,梦完全是脑细胞活动的结果。引起失眠时大脑细胞活动,产生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外界的刺激。如声音、气味等在我们睡眠时仍在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当它传入大脑后就会引起

5、反映成为梦境。例如,冬夜被子掉落浑身冰凉会造成掉进冰窖的梦境,闻见食品的香味会梦见进餐或在家中宴客等。第二是睡眠时人体的内部刺激或人体生理异常。例如,膀胱充盈会引发找厕所或上厕所的梦境。人体的某些部位有隐疾,在梦中也常会反映出来。例如,有人梦见被狗咬脚,几天后在梦中被狗所咬的地方果然发炎。(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心理学家、教育家提出的各种观点和理论,画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作曲家创作的新歌曲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2.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客观事物、图纸、模型、符号、图像等),在头脑中产生有关

6、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当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头脑中浮现出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机械制造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要结构;建筑师根据设计图纸,想象出建筑的构造;小朋友根据小红帽故事内容,分配角色讲故事情节表演出来等,都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产生的新形象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的,而实际上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形象表述不够清晰。再造想象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因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说,再造想象不是想象者独创的,而是因人头脑中所储备的表象、生活经验、感受性不同而不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图表、玩教具的演示,可以使幼

7、儿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从而加深对某一事物的理解,促进某一经验的获得。(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创造想象。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等都属于创造想象。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的综合,从而构成了前所没有的新形象。这种形象越新颖,它的创造性水平也就越高。再造想象的形象一般是已经存在的形象,创造想象是独创性的新形象。依据描述进行再造想象时,对想象者来说或多或少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想象成分,而创造想象中也有再

8、造想象的因素,如参照已有资料。所以,在理解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时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幻想中所创造的形象体现个人的愿望,是人们所追求、憧憬和向往的事物。如幻想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和艺术家。创造想象中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形象,如作家创造的反面人物形象。幻想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幻想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幻想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一般称理想。它是人前进的灯塔,能激发人的信心和斗志,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困难。而消极的幻想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

9、一般称为空想或妄想。它是一种无益的幻想,常使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害怕艰苦的劳动和逃避困难。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想象对儿童发展的意义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通过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的定义,我们知道想象的产生大脑必须要有大量的加工材料,同时大脑还要具备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这也就说明了,想象与感知、记忆等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象要完成要有感知、记忆等认知活动的参与。(1)想象与感知紧密相连儿童的想象是以头脑中已有表象作为前提的,不是凭空产生的。例如,幼儿把肥皂盒放在浴池里当船开,把圆纸片当饼干喂娃娃,拿扫把

10、当成马儿骑。这些想象是怎么产生的呢?事实上,所有这些想象的产生都是过去的事物、生活经历等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印象,也就是表象。如果幼儿不曾见过船在水中航行,没有见过人吃饼干,没有见过人骑马,也就不会在头脑中形成这些表象,更不会在他们的活动中反映出来。所以说,儿童的想象与他们感知到的事物紧密相连,这些被他们感知到的事物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当他们进行游戏或玩耍时,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幼儿的行为反映出来。(2)想象和记忆互为前提想象和记忆是一对相互依靠,互为前提的好朋友。儿童在进行想象时,必须依靠记忆才能顺利进行。儿童想象的原有表象,通过记忆在头脑中保存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使得

11、想象的加工材料得以保留下来。假如没有这些记忆,儿童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也就不会产生把肥皂盒放在浴池里当船开的行为出现。这样来说,要想让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成人就必须提供机会,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观察、多感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想象的产生储存大量的表象。想象依靠记忆进行,记忆的顺利发展以想象的发展为前提。这也就是说,儿童想象的水平越高,记忆材料、表象的理解和加工的能力就越强,表象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的能力也就越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很多记忆活动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比如把数字“2”想象成鹅进行记忆,把数字“7”想象成旗子进行记忆等。(3)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思维和想象一样

12、,也是建立在感知觉的基础上。思维只有在获取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是思维的一种表现,称为创造性思维。那些脱离实际的想象,有些是纯粹的空想;有些虽然暂时不能实现以后却能变为现实。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最早多起源于幻想。可见,无论是创造性思维一类的想象,还是幻想形式的想象,都和创造活动有关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8。因此,想象与思维的关系式十分密切的。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幼儿的情绪情感常常是由于想象而引发的。在电影看上去很美中,男主人公方枪枪晚上做了一个梦后,便把不苟言笑的李老师想象成吃人的大妖怪。夜晚在方枪枪和陈

13、南燕的带领下,小朋友参与抓捕李老师的行动,而有些孩子却吓得哇哇大哭。那些吓哭的孩子因为怕黑怕鬼的情绪,并在黑暗中进行想象,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并控制不住哭了起来。又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当扮演“妈妈”的幼儿听“医生”说宝宝生病治不好的时候,幼儿就伤心地大哭起来。因此,想象活动往往能引发幼儿的情绪情感。此外,情绪又影响着幼儿的想象活动。有关事实表明,幼儿的想象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例如,一个幼儿画了一只小兔子,要求老师来看,老师让他等一会儿,幼儿不高兴地说:“那小兔子会跑掉的。”等到老师走过来时,小兔子果真被涂掉了。幼儿说:“它跑到树林里去了。”虽然幼儿知道兔子跑掉是想象的,但是仍然满足于

14、想象的过程,有时候甚至乐于反复进行同主题的想象。3.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学前儿童以游戏为主要活动,通过游戏方式进行学习。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是幼儿对刚学到的新技能或获得的新经验通过想象不断重复、重现直至完全掌握。没有想象,幼儿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常常将一物多用,进行想象。比如,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下,一根木棒可以象征:骑马、当枪、当剑、当拐杖、孙悟空的金箍棒、测量工具、够物、敲东西、撬东西的杠杆等等,幼儿就是依靠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变换物体的功能,使得幼儿的游戏丰富、生动。对于游戏的情节和场景也是自由想象,随时变换的。4.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15、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幼儿在听龟兔赛跑的故事时,没有想象就无法感受到乌龟胜利兔子失败的情景,也不能理解兔子骄傲自满导致失败、乌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正是依靠想象,幼儿才能感受到故事情节,人物的形象和特征,进而理解故事内容。再如,教师播放动物狂欢节音乐时,幼儿会跟随音乐变化想象到狮子、母鸡、公鸡、野驴、乌龟、大象、袋鼠等动物形象,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音乐中动物的动作,大摇大摆、威风凛凛的狮子,慢吞吞的乌龟等。除此之外,幼儿的绘画、科学探索、数学等活动都需要想象的参与,如前面提到的把数字“2”想象成鹅,把数字“7”想象成旗子等。二、

16、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想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儿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想象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头脑中要有大量、丰富的表象(加工材料)作为储备,第二是大脑要具备加工表象的能力。想象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的发生与大脑皮质成熟、表象的发生、表象的数量和儿童言语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儿童刚出生时,脑的重量仅有350-400克,大约是成人脑重的25%。此时,虽说在外形上已具备了成人脑的形状和基本结构,但却还不具备脑的功能。所以,初生的儿童不具备想象的条件的,也就无法进行想象。直到1.5岁-2岁左右,儿童才形成了稳定的记忆表象,而大脑皮质也逐渐成熟,大脑神经能将具有联系的表象进行暂时联系、组合。而语言的发展,为儿童想象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言语的发展使得儿童能通过词对想象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