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诗 歌除外)甲:2005 年我读了舒马赫写的名为《小的是美好的》经济学著作作者对建立“特大 城市”持批评态度,认为城市规模最合适的人口上限为50万人左右;城市规模大了会造成 病态发展,带来许多麻烦的难题我同意他的看法,小巧玲珑,多么美妙!乙:不久前我读了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的“大”情结》,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大”,对 城市、对建筑规模追求在太空中能看到,对商场的规模追求能写进吉尼斯纪录我 不同意 这种看法大有什么不好?大气磅礴,多有气派!【审题立意】1、甲、乙两种观点都可以作为角度,也可以把两种观点进行比较,作为一个新的角度要 立足于对材料的分析:(1)对“甲”的一段话的分析: 观点:甲同意舒马赫的观点,对建立“特大城市”持批评态度 理由:“城市规模大了会造成病态发展,带来许多麻烦的难题” 结论(解决方案):舒马赫认为“城市规模最合适的人口上限为50万人左右”甲还 说(小城市)小巧玲珑,多么美妙!材料甲的结构:观点+理由+解决方案【具体分析】A 、对观点赞同,对建立“特大城市”持批评态度同意其理由(“城市规模大了会造成 病态发展,带来许多麻烦的难题”),由此展开进行阐述。
例如城市病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资源分配不均衡,交通布局不合理带来不便, 流动人口过大造成超负荷,环境保护太差,市民生存压力过大生活成本过高……做大,但没 有做实做强B、 同意观点,但不同意解决方案 例如城市片面求大,带来病态发展,但解决方案不应是限制人口上限,理由是不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又如城市片面求大,带来病态发展,但解决方案不应是片面发展所谓“小巧玲珑”的小 城市,没有对症下药,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C、 反对其观点,对建立“特大城市”持支持态度城市规模大了给中国带来的好处:集中优势资源……(2)对“乙”的一段话的分析: 观点:外国人在书中批评中国人有病态的“大”情结,反对理由:认为大有大的好——大气磅礴,多有气派!具体分析:A 、反对的观点与理由,“大气磅礴,多有气派”只是外壳外形,缺乏内在内涵的“大” 并不好B 、对中国的大情结进行辩证分析2、文体比较适合的是从材料出发,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写成议论文3、如果写议论文,实质上是要从材料的城市建设、建筑规模出发,论述大与小的关系无 论是个人规划、城市建设,还是国家发展,都要从实际出发,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该大则大, 该小则小,大要大得适当,小要小得合理;大与小也应根据客观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让其 在动态中保平衡,就像气球,要大还是小,完全根据需要,但太大肯定不行,因为太大会爆 炸。
为求论述的严密,最好能运用一些哲学原理,并举出恰当的事例,或相关的数据4、深入思考:“大”与“小”是一对矛盾,是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大” 与“小”又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大可以无限大,小可以无限小,都 不能穷尽问题看来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什么样的大”和“什么样的小”,以及 “怎样由小变大”或“怎样由大变小”问题还在于:为什么要“大”?为什么要“小”?【存在的问题】1、四平八稳,缺乏主次,没有详略,没有重点2、不在一个范畴上讨论,一会讲城市规模的大,一会讲人生目标的大,一会又讲城市生活 的小,一会又讲精神内涵的大看似谈大小,其实是鸡同鸭讲,驴头对马嘴3、字迹太差,给阅卷老师带来极大的不便当老师的精力集中在了认字的时候,他又怎么 会有愉悦的心情欣赏你的文章呢?!徐嘉雯其实,当把城市的问题抛到面前时,“大”与“小”不过是一个过程(补充解释:城市 发展的过程 从城市到逆城市化(概念界定不清)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过程当人们渴望 高度发达的城市时,城市化的进程就会加快(补充解释:城市的规模也会变大)当人们面 临一系列因城市化而导致的病态发展与环境问题时,我们就渴望乡村般的慢节奏惬意的生活 (质疑:与小有何关系? ,因而产生了逆城市化。
但是城市的建设难道仅仅在于城市规模 的大小吗?显然并非这样又全盘否定了,那么到底想写什么呢?)罗茜我认为城市规模的大小并无绝对,关键是要把我好大小的平衡对于一座城市,要大的不单单是城市规模、建筑规模或者商场规模,更在于这座城市的 文化和环境大)宏伟的建筑、宽阔的广场、绚烂的灯火固然大气,但这不及城市的日常细.节.所体现的城 市文化与人文精神小)(以上对大与小的界定是什么?大与小分别站在两个不同的层面 以上海为例,石库门的热闹、卖花阿婆篮中白兰花的幽香以及早晨小商铺卖的油条大饼 的香气远比那些冰冷高大的建筑更有温情,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点与文化事例能证明 自己的观点吗?)卢泽昌相反,我们应将大与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所以我们要放眼大, 着眼小当然,只“放眼大”,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着眼小所谓着眼小,就是细致入微,从 每一个细.节.着手,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让人居住在这个城市中感到温馨在这 一点上,我们的城市上海不妨看看以前的上海还记得石库门中,或是在一条弄堂中,几 乎每户邻里间都认识,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了人情味,这不正是小处吗?事实上, “小”可以让人产生亲切感,当生活在“大”城市的“小”空间中时,人们便会感到亲切, 温暖,于是这座城市便会让人乐于居住。
首先,所举材料不能证明大与小这对关系;其次, 文章结尾处提到的小与上文中提到的小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含义界定聂黎元城市,作为人们居住地和国家的基本单位,在我看来,是不能单纯的从规模大小来评价 的大城市气势磅礴,能够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与名片,吸引外国友人的眼球;而小城市, 小巧玲珑,易于管理的特点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因此,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 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妙但从两种城市不同的特性中,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更好的融合,构建更 加美好的城市怎样融合才能使我们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呢?我认为首先是精神内涵与居住环境的扩大其次才应该是城市规模的适度发展.这.是.材.料.中.所.提.到.的.小.吗.?.).这样大与小有机的结合或许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个观点的出现很唐突,值得商榷)都晓迪……“大”的追求若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那就好比我们以 不断加速往车毁人亡的路线上行驶就算你把博物馆造得在太空中都能看到,又如何呢?不 过是一具美丽的棺木罢了因为你对于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意义的认识是缺失偏颇 的敦煌石窟中,震惊世界的藏经阁只有三平方米,却存放着五万多卷经书,任何人只要提 起,都会由衷感叹其中灿烂的佛教文化,却不曾有人计较僧侣以斗室藏之。
反观我们,可知 离开了文化的支撑,再大的博物馆也是虚妄,不过就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却爬满了虱子范文】追求大境界(66)高三(8)班 马礼梦“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人对人的眼界、视点不断寻求突破,可见 中国自古便有对大境界的追求中国人“好大”并没有错,凡事追求大气和大手笔是这个民 族根深蒂固的“大”情结所致然而对于“大”的追求不能只停留在规模之大,这更应在人 格的塑造、民族的思想境界中有所显现,从而书写大气磅礴的人生中国的城市,建筑的规模都很大,高楼林立,气势如虹而在这些“大手笔”下,“小 细节”则经不住细看城市的角落中,废水被随意倾倒于地下排水口,油污味把城市的容颜 日益消磨路边马路牙子则被铺得参差不齐,施工粗糙,好像能见到工人急切、不耐的神色, 只想图个交差,胡乱应付了事这些细微之处,可一窥如今人们公共意识的缺乏相较于中国,新加坡的城市虽小,却 是一尘不染,洁净得令人赞叹它的马路牙子被铺得平滑整洁,可见劳工在工作中不仅注重 工作效率,还有对美感的追求这些劳工肯定对于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且很有成就感,才 会把这点小事当做崇高的事业去做他们对人生的追求,是有一份大境界在。
他们看到的不 仅是自我认真完成工作与否的个人得失,且有一种期望自己的工作可以使他人愉悦享受的公 共意识这已脱离了“小我”,逐步向“大我”转换大我”也正是中国人在追求“大手笔”中所忽视的地方中国只往往千方百计让物质 上的规模大一点,再大一点,却忘了要配衬得起这种“大”情结,必须使公民有精神上的大 情结不久前“五四”期间,在北京大学留学的日本人加藤嘉一对于北大给予了“刺耳”的批 评他认为北大学子大部分不能成为精英成为精英有两个条件,一为“潜能”,二为“公 共意识”北大人“潜能”都不成问题,而“公共意识”则很少有学子们只关心自己今后 的出路,前程,就业等问题,却很少有人想“我”能够用自己的才识为社会做点什么在北 大,没有人去指责那些想要出国放弃国籍的人,唯一一个对此发出质疑的人却是加藤嘉一 然而绝不止一所北大现今年轻人或许迫于生存压力,极少关注除自身以外的事于自己的 利益之外,很少有人还会替社会思考,更没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需求 结合起来的意识被局限于“小我”之中不可自拔的年轻人,没有对大境界的追求的新一代, 是无法使整个民族看到希望的我不反对中国人“好大”,但我认为这种“大”不能仅仅停留在城市大手笔的规划中, 而是要深入人心,铭刻在每一个公民的心里。
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自我,而是我能为这个 “特大城市”做些什么只有这样,这座城市才会真正变得大气磅礴追求精神之大(66)高三(8)班 吕玥中国人的“大”情结似乎古已有之阿房宫北构而西折,在一宫之间却气候不齐,这怕 是古时大的典范如今更不用说,广州塔,上海中心直冲云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楼也越 造越高却就是在这大城市之中,高楼大厦之间,人的心却越来越小中国人的“大”情结不能只局限在对于外在形式的追求,而更应当追求精神之大,心胸 之大大有什么不好?长城大得令人叹为观止,绵延不绝,便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 语;故宫大得气势恢宏,处处透着皇家威严,令人肃然起敬;莫高石窟大,一百多洞窟无一 不透着千年文化绚烂这是中国文化之大气磅礴,久经历史的洗礼而不褪色古有竹林七贤不畏强暴,坚守节操,这是精神之大司马迁受宫刑,却写下“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家经典,这是精神之大;文天祥九死一生,“留取丹青照汗青”的 豪迈壮志,这又怎不体现出精神之大呢?可见中国人的“大”情结从古以来便不止于外在形式之大,对内心世界精神追求也有“好 大”情结在城市化规模空前巨大的宋朝却也是宋词鼎盛时期,有豪放词人的忧国忧民,家国天下 的大胸怀,如苏子瞻,如辛弃疾;也有婉约词人的儿女情长,如李清照,如柳耆卿。
不仅有 城市之大,亦有文化之大,精神之大反观当下,城市规模变大却没有再来文化之大学术抄袭之风屡见不鲜,学历造假等令 人不齿的事件也频有发生,更有肖传国买凶打人事件令人震惊人心变小了,都向“钱”看 了再难见如国学大师季羡林那样沉醉于国学研究,也少有人像钱学森那样放弃优厚待遇, 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更逞论文化之大,精神之大,哪还有当年“踏破贺兰山缺”的气势?中国人的大不能再只有对于物质财富追求之大,对于城市规模的追求之大,而更要看重 精神之大,追求心胸博大当流行歌曲都在哼唱爱情苦痛,故作小儿女姿态,“神”曲泛滥,而又会有谁曾想到“丹 青卷,书岐黄,锦绣一册翰墨香”?又有谁还记得“文为圣,儒宗皇,春秋百家自登场”? 当懵懂的孩子们学唱着《忐忑》时,还会有谁想起“昔我往,杨柳垂;今我来,雪霏霏;问 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大有什么不好?大气磅礴,多有气派!而这“大”不能仅仅是城市之大,而更要追求精 神之大!城市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