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课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454987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课程(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前 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编制“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我区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目标、路径和重点,对于推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

2、环经济的意见以与中共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编制,是我区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循环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循环经济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区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节产业基础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三次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夯实了产业基础。一、农业循环经济成效显著(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种蔗制糖造纸(酒精)肥料(肥水),种桑养蚕造纸(制板)、蚕沙沼气有机肥提

3、取叶绿素,蚕蛹食品保健用品桑叶茶果桑开发,稻草、桑杆食用菌等为代表的种植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牧草或秸秆草食家畜食用菌农林作物”的草食动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了“养殖+沼气+种植”以与“猪+沼+果(稻、菜、蔗等)+灯+鱼”等立体生态模式。(二)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累计推广生态农业模式3750万亩,增收38.2亿元;建设生态鱼池8.9万多个,示工程每年增收2.67亿元。推广“三免”技术8754.73万亩,“三避”技术862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5012万亩,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认定面积2036.2万亩,生态富民小康建设示“十百千万”工程推广面积3750万亩,单项生态农业技术

4、推广面积61200万亩次。推广应用绿色植保技术2800万亩次,应用频振式杀虫灯10.76万台。推广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417.3万亩,增收12.5亿元。建设沼气池371.3万座,农户入户率达46.4%。(三)废弃物实现高效资源化和减量化主要农作物秸秆作为肥料还田利用的达33%、作为饲料利用的达21%、作为燃料利用的达20%、作为原料利用的达15%。每年秸秆还田相当于节约化肥34.81万吨,相当每年节约20万吨以上标准煤,农民增加收入10亿左右。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养殖场牲畜排弃物所生产的高科技生物肥产品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增加了作物产量,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轻了

5、环境污染。二、工业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一)特色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形成 在培育贵糖集团、南糖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示模式的基础上,我区组织实施“百家制糖企业循环经济推进行动”,构建起“甘蔗制糖酒精生物有机肥”、“甘蔗制糖酵母与其抽提物”、“甘蔗制糖蔗渣浆纸废液碱回收”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了国制糖业发展循环经济示模式。(二)工业废弃物初步实现资源化利用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处理,初步实现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电力,制糖、化工等主要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2009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857万吨,综合利用率67.3。(三)实施与推广

6、应用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关键性技术组织实施了化学工业集团的硝酸尾气N20减排CDM项目、中国铝业分公司的赤泥选铁项目、钢铁(集团)公司的高炉TRT发电项目、鱼峰集团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等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推广应用锌冶炼渣综合回收技术、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技术、预焙铝电解槽“三度寻优”控制技术、乙烯氧醋酸气相合成法(乙烯法)生产醋酸乙烯技术、壳牌煤气化技术、木薯深加工综合废水治理与沼气回收发电技术等一批国领先技术,提升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四)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强化对耗能量分别占工业耗能94%的八大重点行业和80%的427家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督管理,单位产品能效明显提高;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

7、05 年1.22 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 年1.06 吨标准煤,累计下降13.4%,已接近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底,全区化学需氧量由2005年的106.98万吨减少到94.0万吨,削减12.1%;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102.3万吨减少到92.2万吨,削减9.9%。(五)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区实施并完成工程减排项目529个,削减化学需氧量(COD)12.98万吨,削减二氧化硫(SO2)10.1万吨;累计淘汰小火电装机容量 126.6 万千瓦,炼铁产能241.1万吨,炼钢产能504.9万吨,水泥892.8万吨

8、,铁合金31.63万吨,造纸70.45万吨,酒精5.7万吨,皮革13万标。三、社会循环经济长足发展(一)建筑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市和试点县工作,“十一五”期间,共安排建筑节能资金4200万元,扶持180多个建筑节能工程,另外投入8000万元用于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推广工作。研发成功自隔热混凝土砌块、双层夹心保温墙板等多种经济适用的节能建材。预计全区“十一五”建筑节能总目标累计实现节约142万吨标准煤。 (二)城市节水工作成效显著城市水资源节约技术和管理水平取得较大进步,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建立起较完备的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9、;城市各行业用水、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节水器具普与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城市公共自来水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2%,城市生态用水得到保障。2007年,市荣获“城市节水突出贡献奖”,市 “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三)城市公交节能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区不断加大了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支持力度,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线网密度不断加大、科技进步成效明显、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09年末,全区共有公交公司88家,公共交通汽车运营车辆6933辆,每万人拥有5.87标台公交车辆,公共交通汽车运营车辆7827标台。运营线路网4960公里,公交专用车道57公

10、里,客运总量133106万人次。(四)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初步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其中市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列入城建计划市政公用配套设施项目,并采用密闭的泔水收集车进行统一收集和运输餐厨废弃物,解决泔水滴漏带来的卫生环境问题。市把餐厨废弃物管理以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列为市环卫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畴。市并被确定为国家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第二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区循环经济发展多处于企业和行业部物质循环的初级阶段,尚未进入企业间、园区间、行业间、区域间社会大循环的发展阶段,离建立系统

11、、完整、多层次工业循环经济体系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一、产业配套不完善我区的大企业、大产业自身配套能力弱,相当大部分依靠区外企业配套,如玉柴50%左右的零部件靠区外配套生产。作为资源型产业大区,由于缺乏下游产业,产品多以原料或初级产品的形式外销,以至影响循环经济的闭环运行, 如铝行业,2008年氧化铝电解铝铝材的产品产量比约为1:0.2:0.1,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约为l:1.2:1.4),所生产的氧化铝有70%左右销往区外,区急需的电解铝、铝制品则多由区外输入。二、循环经济的投入不足循环经济要求一次性投入大,特别是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需要投入的资金多,回报慢,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

12、极性。“十一五”以来,我区财政与企业共投入了数十亿元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但总体上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财政用于支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难以全面推开。三、相关支持政策难以落实我区尚未制定促进全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缺乏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且现行法律法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价格、税收、财政等激励政策缺乏操作性,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已成为制约我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节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

13、经济的关键时期,既面临许多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一)有利的国外宏观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世界性共识。为此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等工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一项战略任务,为我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

14、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三)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区依托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逐步培育了食品、有色、汽车、石化、冶金、机械、电力等七大支柱特色产业,特别是近两年,我区大力培育发展大产业、大集团,大园区,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必需的产业规模基础,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弥补中小企业比重高、单个企业不具备实行循环经济规模条件的劣势,为实施企业或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促进形成循环产业链等创造良好的产业条件。(四)具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循环经济试点活动开创了多种有效并具有推广度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制糖循环经济在全国处于

15、领先地位,能耗以与“弃废物”的利用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通过循环经济的试点,我区由国家级试点到自治区级试点培育的层次推进,为在产业与企业部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参考。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一)外部竞争加剧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飞涨,能源资源争夺加剧,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极为复杂。同时,国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众多的外部挑战。(二)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我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基础普遍比较薄弱,部分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落后,企业整体科技研发能力较低,加之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以高等院校、科研、所为主导的科技研发局面仍然未根本改观,对资源节约与替代、能源梯级利用、绿色制造、污染物零排放、相关产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足,制约着我区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三)产业配套不完善以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石化、建材、制糖、造纸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产业占据了我区产业的主导地位,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较短,且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初级产品生产,缺乏为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加之高新技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