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454072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4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教学内容所体现新课标思想:1、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应是学生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工具,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学习过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3、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4、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内容:1、米和厘米的认识 2、实践活动(1)3、表内乘法和除法(1) 4、观察物体5、平移与旋转 6、表内乘法和除法(2)7、统计和可能 8、实践活动(2)9、总复习数学第3册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1周认识米和厘米 实践活动(一)42周乘法的初步认识 43周2的乘法口诀44周5的乘法口诀 45周十一假 6周3的乘法口诀 (9月月考)47周3、4的乘法口诀 48周除

3、法的初步认识 4 9周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410周整理与复习 411周观察物体,平移与旋转 (期中考试) 412周6、7的乘法口诀 4 13周8、9的乘法口诀 414周整理与复习 415周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11月月考) 416周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 417周探索规律 统计与可能 实践活动(二) 4 18周 总复习 419周 复习20周 期末考试入学教育目的: 1、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初步认识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说话,初步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初步了解学生的习惯。 3、使学生尽早的回到课堂。过程:一、欢迎词:欢迎大家成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靳老师,希望我

4、可以成为你们的朋友,你能把你介绍给我吗?一、 自我介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二、 要求:(一) 坐姿:(二) 站姿(三) 看书的姿势(四) 本子的使用(五) 回家的要求三、 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四、 教师和学生互动,问问你想知道的内容五、 学生自己看书。课后反思:学生在课上放应积极,能够比较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学生的学习习惯有点差,个别学生的小动作比较多,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认识厘米和米教材内容体现新课标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由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通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会恰当地选择长度

5、单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单位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实际感知长度单位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知道要准确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借助于测量的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难点: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由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6、。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教具学具准备:直尺 铅笔 书本教学过程:一、 故事导入:讲熊猫开店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量得的结果不一样?学生讨论,你能不能帮助一下他们?(感受到统一测量标准在解决时机生活问题中的重要性)二、新授:(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二)初步认识“厘米”:1、认识尺子

7、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5、1cm是1厘米(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三、巩固新知:(一)填一填:(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

8、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小组合作完成)(三)估测: 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 宽 高回到家中测量自己家中电视的实际高度,并积累几种家电的实际长度或宽度。课后反思:教师利用故事引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认真,在进行估测的时候学生能够借助身上的独有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感受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

9、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教具学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度二、导入:你有什么感受?那怎么办?引出米尺 三、新授:(一)出示教具(米尺)。(二)知道米用m表示。(三)拿出米尺,实际操作:伸开自己的双臂,量一量到什么地方是一米,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一米(小组同学一起量一量)(四)用直尺量一量米尺有多少厘米或数一数学具米尺 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百进制关系:1m(米

10、)=100cm(厘米) 那么2m、3m、4m呢?都等于多少cm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五)出示教具,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长度度量工具。 说说你认识的测量工具(六)用卷尺或学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课桌椅的高,窗台的长度等大约有多长?(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量,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再实际量一量)三、巩固新知:(一)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结合生活实际填一填)(二)量一量: 说说你测量的方法(三)动脑筋:我们4个人正好围一棵树一圈,这棵树的一圈大约有几米?你是怎么想的? 说说你的想法四、作业:回去测量你家中的物品,到什么地方长度是1米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

11、反思: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身边的1米,切实的感受到了1米的长度,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到什么地方是1米,学生能够以此为标准试着去估计,估计和实际测量同步进行,使学生的学习知识更加巩固。 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教学难点: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一)出示主题图: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

12、度时,要注意什么?(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二、巩固练习:量一量: ( )厘米 ( )厘米 ( )厘米课后反思: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练习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

13、米和米,掌握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教学重点: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谁在练习中最认真。二、课堂练习:(一)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手电筒长10( )。 地板砖边长50( )。 教室的门高( )。补充:教室中的物体的长度(二)量一量。 书上: 实际:自己拳头的一周长( )厘米。 自己的身高( )厘米。自己的脚长( )厘米。比一比:1、比较自己拳头的一周长和自己的脚长,你有什么发现?2、比较自己的脚长和自己的身高,你又有什么发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三)画一画。1、画一条比8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填一填。 7m+4m=( )m 1m-80cm=( )cm 13cm-6cm=( )cm 25cm+75cm=( )m计算:(五)先量一量你的头围,再做个头饰。(六)估测我们教室内、外的物品,然后实际测量(临时加的内容)三、课堂作业:同步练习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课后反思: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增加了估测的训练,使学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