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 (1)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4540277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筝》教案 (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风筝》教案 (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风筝》教案 (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风筝》教案 (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风筝》教案 (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风筝》教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筝》教案 (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轵城实验中学新语文“三段式”课堂教学案课题风筝备课时间2014-11-23 课型新授主 备 人卢春兰补充调整:一、自主学习,挑战文本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读准以下字音1)生字丫杈ch 憔悴qiocu 模样m 嫌恶xin w 可鄙b 什物sh 惊惶hung 瑟缩s 惩罚chng 虐杀n 宽恕sh 苦心孤诣y 堕du 蜈蚣wgng 伶仃lngdng 2)形近字嫌xin 嫌恶 怒n 愤怒 堕du堕落赚zhun 赚钱 恕sh 宽恕 坠zhu下坠诀ju 诀别决ju 决定 抉ju 抉择3、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实行探究性学习。2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

2、疑难问题。3感悟亲情的含义;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第一课时一、导入1由相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补充调整: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感情;读出重音。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

3、而弟弟却不记得了。)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二)思考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一、回忆上节内容二:质疑解惑,解读文本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

4、人聪明。(2025分钟)(一)12段(第一组问题)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补充调整:(二)34段(第二组

5、问题)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3朗读(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5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注意着重号词语)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

6、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三)58段(第三组问题)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

7、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个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补充调整: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仅仅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4核心问题探讨: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不过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不过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

8、、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四)912段(第四组问题)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能够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

9、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但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3小结二: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局部。(五)课堂总结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三、探究文意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参考(能够从以下角度去思考)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3怎样对待游戏(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四、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2相关天性的名言。3说话训练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很多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