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4499978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开发强度导向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城市总体规

2、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对于民和

3、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m)绿地率(%)1居住用地0.83.0204575302公共设施用地0.65.0155099203工业用地0.51.2304525204绿地75二、中观层面城市密度分区在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确定以后,开发强度分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对民和城市开发强度的分区包括基准模型和修正

4、模型两个阶段。(1)基准模型遵循微观经济学的效率原则,以交通区位、服务区位和环境区位作为开发强度分区的基本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是区位条件越是优越,开发强度也就应当越高,这意味着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得到最为有效的利用。对于民和城市总体规划来说,基准模型根据交通区位(如城市主次干道)、服务区位(如城市的主次商业中心)和环境区位(如城市的主要公共绿地)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权重,采取计量化的精细方法,将城市空间划分成为若干基准开发强度分区,并对各分区具体指标进行指导性控制。基准模型是普遍的和全局的开发强度分区模型。基准模型的普遍性意味着每个城市的基准密度分区都需要考虑将交通区位、服务区位和环境区位作为基本影响因

5、素;基准模型的全局性是指交通区位、服务区位和环境区位的开发强度分布影响涉及到城市空间的整体而不是局部。(2)在基准模型的效率原则基础上,引入其它相关原则,如生态原则(生态敏感地区)、安全原则(不良地质地区)或美学原则(城市设计的形态考虑)等等,对于基准模型进行逐一修正,对局部地区的开发强度提高或者降低。修正模型是特殊的和局部的开发强度分区模型。修正模型的特殊性意味着并不是每个城市的基准开发强度分区都会需要进行相同的修正。比如城市某些地段属于生态敏感地区,还有一些地段属于不良地质地区。修正模型的局部性是指基于生态、安全、美学或其它原则的各项开发强度修正只是涉及城市的局部地区,使城市开发强度分区更

6、为精细化。在基准模型经历了各项局部修正以后,形成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扩展模型,包括基于效率原则的基准(或称为一般)开发强度分区和基于其它原则的修正(或称为特殊)开发强度分区。各类建筑(如居住、办公、商业和工业等)的开发强度分配在满足建筑总量需求的前提下,应当遵循微观经济学的区位理论。第一,在同一开发强度分区,各类建筑的开发强度通常是不同的。比如,在城市中心地区,办公建筑的开发强度应当高于居住建筑的开发强度。第二,从高开发强度分区到低开发强度分区,各类建筑开发强度的递减幅度也是不同的。比如,办公建筑开发强度的递减幅度一般大于居住建筑开发强度的递减幅度。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在城市基准模型分区基础上对民

7、和城市影响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进行扩展分析,参考同类型城市的相关数据得出城市开发强度的最终扩展模型分区如下表:表8-2 民和城区开发强度分区控制表用地类型用地细分地块特征建议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m)绿地率(%)居住用地类地区基于城市设计考虑到的城市各级公共中心350米半径(步行5分钟)范围内的住宅用地,以小高层为主。1.83.020257535类地区城市各级中心一定半径范围内以及城市主要干道两侧的住宅用地,周边环境良好,以多层为主,局部地段可允许发展适量小高层或高层1.62.520253535类地区距离城市主干路较近,周边环境较好,以多层为主,局部地段可允许发展适量小高层1

8、.41.820282435类地区距离城市主干路较远,周边环境一般,以多层为主,适用于保障性住房用地1.01.420282035类地区包括位于建成区改造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房,建筑以多层为主0.81.230451535公共设施用地类地区基于城市设计考虑到的城市各级公共中心300米半径(步行5分钟)范围内,部分地段允许小高层建筑,包括部分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地段周围环境较好2.05.03050%9920类地区镇区各级中心一定半径范围内以及城市主要干道两侧,周边环境较好,主要包括商业建筑用地及服务设施、旅馆业用地以及文化娱乐用地等1.22.42535%4020类地区距离城市主干路较远,周边环境一般,主要

9、包括部分商业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市场用地及物流用地等,同时也包括医疗卫生用地0.61.22045%3020类地区体育用地以及位于沟壑边缘的部分公共设施用地0.6以下1525%2420工业及仓储用地类地区距离城市主干路与城市二级公共中心较近,周边环境质量较好,适用于清真食品、民族特需品加工、生物医药加工、新型产业加工等使用通用厂房的产业片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0.81.230452420类地区距离城市主干路较远,周边环境质量一般,适用于机械加工,新型建材等使用大跨度厂房的产业片区,以及仓储用地0.50.830451520绿地城区内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等75城区内各绿化廊道、沿河生态绿地等及防

10、护绿地85注:公共设施用地中的学校、医院及公共文化设施用地绿地率应35%。三、微观层面:地块开发强度分配微观层面上的开发强度分配是对于中观层面上的密度分配的细化,但不应当导致建筑总量的明显突破。一般来说,地块开发强度分配应考虑到土地用途、地块规模、交通条件和城市设计四个方面的影响。由于微观层面的开发强度分区仅针对于规模比较大、城市功能比较复杂的大中城市。而对于民和来说,其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与大中城市相比都非常小,因此无须对地块开发强度再进行微观层面的具体细分,对于微观层面的开发强度分配仅停留在影响因素的提出上,在具体实施控制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时需要指出,城市地块开发强度导向重点应是强调开发强度的分区,而对于具体的量化指标只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并不具有强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