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447903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篇 指导方针和目标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

2、科学发展观,“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良好开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畜牧业产值和收入在农业产值和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得到加强;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对外开放迈出新步

3、伐,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 “十五”计划预期2005年年均增长(%)全省生产总值9-10% 5510亿元10.6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8:58:34 12:54:34人均生产总值(美元) 1500 176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 318.2亿元11.4固定资产投资率(%)30 32.5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44 95.7 26.2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70 66.4高等教育普通本

4、专科在校生人数(万人) 305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8273元 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3221元 8.4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21 21.2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22 20.4人口自然增长率() 51.95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250 2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8 75.8森林覆盖率(%)45.4 43.6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 52000 67077其中:高速和一级公路里程(万公里)1500 2046注:为2004年数据第二节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

5、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省更大范围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资源、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更快发展。俄罗斯经济发展加快,中俄两国政府支持地方间开展经贸合作,为我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后,重化工业产品市场空间增大,我省重型特征的产业结构面临着难得的市场机遇;我省资源相对富集、能源充足、生态良好,吸引投资和产业集聚的优势突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造重点企业、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给予支持

6、,这些都是我省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内部条件进一步改善优化,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为加快发展营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年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度增加,开放程度扩大、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增强;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较强、自然资源丰富,各种生产要素相互配套,有利于形成新的生产力;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好转,全省上下“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信心强、劲头足,形成了进一步加快

7、发展的良好氛围。我省“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不利于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发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传统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信用等级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和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解决“三农”问题仍有很大难度;社会发展面

8、临诸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同时,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十一五”是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时期。虽然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但机遇大于困难。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第二章 指导方针“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

9、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把进一步加快发展作为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更加注重和不断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加速经济增长。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继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加速推进,进一步优化所有制、产业、城乡、

10、区域等结构。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可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加重视、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节约使用资源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

11、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没有体制的创新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企

12、业改革等作为重点,作为全省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着力加以推进,以改革带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三章 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力争达到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07年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力争达到30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17000亿元,

13、年均增长20%以上。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发展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0.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54:38,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六大基地基本形成,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产业竞争力总体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民计得到较大幅度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6%,城乡面貌显著改

14、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60元和4520元,分别年均增长8%和7%;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300万人,“十一五”期末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1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所有制结

15、构进一步优化,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240亿美元,年均增长20%;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争取达到100亿美元,年均增长12%。“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 2005年2010年 年均增长(%)指标属性全省生产总值(亿元) 551010000 10以上 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美元) 17623000预期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18.254011 预期性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700020以上预期性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12:5:348:54:38导向性研究与发展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0.61.1 预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4.4约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万元)200150-5.6预期性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0.470.50预期性城镇化率(%)52.856 导向性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95.724020 预期性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66.4100 预期性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 300 预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