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文: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44395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论文: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论文: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论文: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论文: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论文: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文: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文从地理课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课堂角色的主导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督促者。【关键词】新课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地理教学新课程改革把倡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叙述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定为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能较好地达成上述能力目标的培养,更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2、趣。但是毋庸讳言, 在大多数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学生思维的主导者, 课堂教学也大多成为“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这样的课堂热闹是热闹, 但严格地说还不能算作是“问题处理法”的应用。因为这样的问题大多比较肤浅,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究精神的培养意义不大。如何才能有效利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提出有不外乎两种: 一种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另一种方法是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下面,笔者就这两中方式谈谈自己的浅见。一、教师提问法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问题”逐渐成为 “教学的核心”。不同类型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也已越

3、来越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 许多教师都把问题设计作为自己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但怎样更好地提出问题, 怎样有效地解决问题, 怎样让问题成为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纽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1、 精心准备我们地理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反复推敲领会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所问题目,使提出的问题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讲授的基本内容,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切勿在教学过程中随口提问,尤其注意不要自问自答,使整堂课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设计3至4个层次分明,且问题

4、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例如:在讲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可以这样设问:1)什么是锋面?2)锋面两侧温度与湿度差别怎样?3)锋面附近常伴有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为什么?4)根据什么把锋面分为冷锋、暖锋?如何判断冷、暖锋?这样,设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2、 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一些简单的“是什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或查找地图来解决。比如,在讲“欧洲东部和北亚”时,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不同。第一种方式

5、,教师仅仅围绕“是什么”提问。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什么地形单元将俄罗斯分为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俄罗斯分哪三个地形单元,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俄罗斯有些什么河流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那么,学生只要机械地在书上和图中寻找答案,然后大声回答。这就导致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质没有任何思维含量。学生只是机械模仿,而非主动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就毫无效果可言。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提问,效果则截然不同。比如,讲俄罗斯东部三条河流时,教师不是直接讲述三条河流的水文状况,而是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两岸及下游平原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但这三条河流的下游却几乎没有农田,为什么?学生

6、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光照、水源、土壤、热量等等。进而分析三条河流所处的纬度位置、三条河流的流向等等。如此以来,在知识目标上,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又带领学生回顾了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在能力目标上,培养了学生处理分析材料、判断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地理审美情趣。、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关于引导,就是在提问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真正掌握知识,否则就失去提问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问有导,而且要善于引导。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各

7、不相同,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出现:会答、答不出、答的不全等等。针对各种情况,教师应区别对待。首先,在学生答的不全时,教师不可急于说出答案,或另换学生回答,而应针对学生思路从不同的侧面提出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做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十分有益。其次,在学生领会错或回答偏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领会题意,并对问题做必要的解释,要使学生的思路沿着预定目的展开,少走弯路。最后,在学生惯于照背课本或看书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和鼓励他们不看书,要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对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十分重要。二、学

8、生提问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 让学生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更有效。一般说来,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是善于思考的学生, 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反之, 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学困生”, 问他哪里有问题, 四顾茫然, 提不出问题。所以,作为教师不仅仅要鼓励学生提问,还应该联系实际,结合材料给出提示,帮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比如:高三热点复习时,就可给出相关材料,让学生尝试自己命题。如讲述“环渤海经济圈”时。给出材料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多年的增长积淀已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

9、基础。专家认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尤其是京津冀北地区,有望在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就可请学生尝试参与环渤海地区有关的命题。当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高一学的上海港建设及城市化等知识进行命题。如此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问题、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浓厚兴趣。三、如何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题提出了就要解决, 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更重要是在解决问题中, 学生能够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教师在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及生活经验

10、,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解决问题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学生独立完成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还是老师提出的问题, 对于比较容易的、学生通过看书及生活中的体验可以独立完成的,老师应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 也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自信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合作完成人的智商有区别, 基础有差异, 此外由于经历、阅历、角度等各种因素的不同, 致使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的见解可能也不同。这就需要通过学生的合作, 达到互补的效果, 这样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完美。地理探究学习的问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没有现成固定的答案。而且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

11、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这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处理问题、工作事业的要求。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在师生合作中, 老师只应起到点拨、引导、设置更新问题的作用, 学生可回答老师的问题, 同时老师也可回答学生的问题, 但老师在回答他们的问题过程中, 可以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并灵活动用,使其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工作。【参考文献】1、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课程标准2、 科技咨讯论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3、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问题处理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