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会宁教育考察报告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KB
约11页
文档ID:474387355
会宁教育考察报告_第1页
1/11

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着教育的希望——赴甘肃会宁教育考察报告高淳县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教育考察团(2007年4月2日)2007年3月21日—27日,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孙百军为团长,县教育局局长邓中材、副局长王桂木为副团长,各高中学校校长和普教科、招生办、研训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淳县教育考察团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对会宁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团在出发前认真准备,反思自我,带着问题与困惑走入会宁考察期间,大家认真听取会宁县教育局的情况介绍后,又参观考察了会宁一中、五中等学校每到一处,大家都是在感动和意想不到中参观、学习、交流、讨论,获得了很多启迪,激发了很多思考一、会宁教育概况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2025米,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4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总人口58.3万多,境内有汉、回、蒙古、满、藏、东乡等6个民族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红军长征会师的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全县每年的生产总值15亿元左右、财政收入13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1600元、年财政支出2.5亿元左右、县乡债务总额达19700万元,财政支出基本靠国家的转移支付。

会宁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90多所,在校学生161000多人,教职工8200多人其中普通高中6所,普通高中学生18100多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80多人会宁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同时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仅明、清两代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人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专业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4.5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500多人,硕士学位者近3000人,学士学位者近2万人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县本科上线2041人,上线率达25.19%,分别比全省、全市平均上线率高出6.39个和4.25个百分点,均列全市第一;全市文、理科600分以上考生中,会宁就有212人,占全市的38%,列全市第一;全市理科前三名均为会宁考生;全县文史类平均总分、应届生理工类总分和应届生文史类总分均列全市第一二、会宁教育举措会宁的教育是感动的教育,会宁之行时时事事充满着感动考察中,会宁县教育局领导说出了我们的感受会宁人在抓教育中形成了会宁教育模式,会宁教育现象,会宁教育神话会宁现象得益于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扶持,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港澳台同胞、社会团体、各界人士的鼎立相助,得益于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正是有了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会宁教育神话在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五苦”中诞生,又在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中再续辉煌一个苦字当头,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教育面临的实际困难,也勇敢地昭示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教育规律从“五苦”到“三苦两乐”,不仅仅是会宁教育环境的优化,更是会宁教育心态的优化,会宁教育质量的升华教育的苦是乐的基础,也是乐的必然!(一)领导高度重视,科学决策、优先发展当地教育据县领导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师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热情,使会宁教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一是做到教育工作“三个纳入”、“三个优先”、“四个到位”,即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教育的投入如:2002年到2004年的两年,在全县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增加1个编制的情况下,教育系统却增加教师近1800人。

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仅1300多万,就拿出260多万给学校作公用经费在落实干部职工的优惠政策时,优先考虑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服务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县、乡两级政府实行议教制度,主要领导实行联系学校制度,各级各类教育领导机构健全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讨论教育工作,及时作出有关决定和意见,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县人大、县政协每年都要安排教育视察和专题审议各乡镇把发展教育事业纳入党委书记、乡镇长任期目标考核工作,每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义务教育普及、教育经费筹措、校舍维修、代课教师待遇落实、成人教育计划等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年终由县政府牵头,教育、财政有关部门参与统一检查验收,严格兑现奖罚,从而形成了各级领导下乡检查工作时,都能坚持进学校门、问学校事、帮助学校排忧解难的良好风气二)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会宁的基础教育工作,坚持动态管理、提前介入的原则,抓住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等关键指标,全面落实四项保障制度首先,落实入学通知书制度。

每学期开学前两周,各乡镇政府向适龄儿童家长发送《入学通知书》,对个别不能及时入学的学生家庭,采取上门动员、说服教育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其次,落实初中就近划片招生制度每学年开学前,根据各乡镇初中办学规模,要求各乡镇初中实行统一划片就近招生政策,划片情况具体落实到村、到组、到社区,确保乡镇95%以上的适龄儿童和县城100%的适龄儿童都能按时升入初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初中办学规模近三年,全县先后调整、撤并学校110多所,初中扩班100多个,扩招学生7000余人第三,落实贫困学生救助制度,采取了“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在校学生辍学流失近年来,会宁县共争取国家“两免一补”经费近1600万元,受益学生近29万人次,其中免杂费资金近3600万元,受益学生近12万人次;免费教科书资金近1200万元,受益学生近29人次;补寄宿生生活费资金近39万元,受益学生6000人次2006年,甘肃省决定会宁县免学杂费资金2468万元,其中农村小学年生均150元,农村初中年生均200元;县镇中、小学生均分别为180元和230元;享受免费教科书贫困家庭学生8.3万人;安排公用经费382万元,其中小学年生均24元,初中年生均32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412万元,受益学生近18000人。

以上三项(不含免费教科书)共计近3270万元第四,落实“一费制”收费制度加大了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加强了学校常规管理,既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抓好领导班子配备,重点是校长的选拔和培训,逐步把一批职业道德高尚、富有教学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分期、分批对六年制以上学校主要领导进行了集中培训,选送初、高中校长到省、市学习,有主题地组织一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到外地考察学习、挂职锻炼,校长队伍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目前在任校长的平均年龄:高中校长48岁,初中校长42岁,小学校长35岁;校长学历:高中校长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0%,初中校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2%,小学校长具有中师以上学历的占98%其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会宁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从学校管理、校长队伍建设、师德培养与建设、毕业生分配、教师调动、教师培养与培训及职业技术职务评聘与考核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教师队伍管理二是制定了《会宁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优先提供进修、函授等机会。

先后组织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551”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7000多人次目前,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79.1%、85.9%和57%;三是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针对全县学龄人口高峰期到来、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县委、县政府克服财政投入不足等困难,加大专业对口教师的补充力度,近三年共补充中小学教师近2100名,全县11000多干部职工中教育系统就有8200多人;四是打破用人常规,出台引进高素质教师的优惠政策,吸引紧缺学科的本科学历教师来会宁任教第三,关心教职工生活,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在会宁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县委、县政府始终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怀教师全县先后培养1000多名优秀教师加入了党组织;给有30年以上教龄的800多名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先后20多次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800多人次;有100多名教师被选为全国、省、市、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先后集资修建了总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的7个教师住宅小区,解决了1000多名教师的住房问题;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教师工资,全额兑现教师各种津贴、补贴,优先解决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

从2001年10月开始,会宁作为全省6个教师工资统一发放试点县之一,率先实行统一发放,杜绝拖欠通过上述一系列积极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支合理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以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等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有方、效果良好的优秀中小学教师代表四)多方式、多途径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一是保证经费投入坚持“政府为主、社会为辅、财政支持、项目带动”的工作思路,通过国家投入、省市教育部门支持、县乡财政筹措、实施教育项目、干部职工捐资、向金融部门贷款、由承建单位垫付、社会力量援助等多种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2002-2005年共投入学校建设经费近2亿元,这在会宁历史上是空前的二是狠抓项目建设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财政转移支付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城市教育费附加、扶贫、外援”、“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共计投入近9170万元三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自2001年以来,先后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无论城乡,目前建设最好、环境最好的就是学校。

五)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加强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管理全县制定了《会宁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和《会宁县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与此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乡教委教学员职责》、《乡教学研究会工作条例》、《学校学科教研组工作条例》、《会宁县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试行办法》等教研工作职责制度,加强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目的地邀请全国各地的特级教师、中小学校长讲课、讲学,有针对性地派出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到教研、教改先进省区和学校考察学习三是根据《会宁县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育人目标六)按照办学质量、规模、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一是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全县学校布局分散、布点多,整个教育结构头重脚轻、基础薄弱的状态,全县按照适当压缩高中,积极协调初中,大力充实小学的原则,利用五年时间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和教育结构,先后撤并学校100多所,使乡中心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成龙配套,形成了“小学成面、初中成片、高中成点”和“一乡一所初级中学,一村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的布局。

二是改革和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