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理论的基本框架 动态能力是指组织为了成功推出新产品、持续建立、构建、重组其内外部的各项资源与智能 来达到竞争优势的一种弹性能力(Teece, 1997)企业拥有动态能力意味着拥有新的有关资源使用、组合的方式,也就是说,企业不仅可以利用企业潜在的原有资源,而且可以从外部 获取知识和资源,从而形成新的资源组合和配置方式拥有了这种动态观,企业就可以持续 改进、重构、整合并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创新,进而在动态的竞争中保持 可持续的优势地位Teece(1997)提出了著名的动态能力框架,如图2 一 1所示动态能力框 架主要强调两个方面:首先是“能力”,是指企业具备的能够应对环境变化需求的内部和外部 的各种知识和资源其次,是“动态”,是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备 持续创新的能力动态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组织和管理流程,即企业在组织、技 术和流程方面的管理惯例;2)资产特点,即企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拥有的资源察赋;3)发展路 径,即企业的战略选择和未来机会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 中来,使其成为了当代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是企业通过持 续地学习、重构和更新自己的核心能力能够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组织学习在此过程中 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首先,组织学习本身是一种通过重复和试验来发现新的机会的过程其 次,由于路径的依赖性,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发现并积累包含企业能力的组织和管理流程动 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所处的外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来维持 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Bognereta1., 19%)通过组织学习,不仅能够实现显性知识的转移, 而且能够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培养组织所必需的 重构和转变的能力,从而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发现有价值的内部和外部资源,重建并更新自 己的核心能力,寻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与特征自 Teece 和 Pisano 在 1994 年正式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就没有停止过 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关于动态能力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解释也存在一定差异1.动态能力是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这是以Teece为首的学者们 的观点, Teece 认为“动态”指的是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更新企业的能力,“能力”强调 的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以此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Dosi(2000)认 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 企业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 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公司积累相关新技能和知识的能力。
公司缺乏这种能 力,将无法适应新环境变化2. 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系列特殊的、可识别的过程,如产品制造、 战略决策制定、实施联盟等活动;这些概念既不完全模糊,也不是相当清楚;尽管动态能力 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也不是毫无共同之处;总体上来看,动态能力具有同质性、可 替代性、互补性等特征;他们将动态能力进行了分类,在适度竞争的市场上,动态能力类似 于传统意义上的规则,可以详细地加以描述,产出也可以事先预测;在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 下,动态能力则带有很明显的经验性,其结果也难以预料;Eisenhardt和Martin进一步指 出,在适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演化的核心是多样性;而在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下,演化的 核心则是选择性3. 动态能力是一种产生多样化业务的知识特性;Subba和Narasimha(2001)借鉴生物学的基 本原理,即免疫系统具有一种识别多种抗原多样性并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从而使 人体有能力应对生物环境,提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的业务的知识特性;知识的有用性来 源于头脑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帮助人们融会贯通,也就是知识具有跨越时空转移的特性; 这样,产生多样化的能力和知识是一致的,动态能力帮助公司具有先动优势,并及时适应动 态环境。
4.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董俊武、黄江圳和 陈震红(2004)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能力 可以被作为企业知识的集合,能够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是技术知识;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 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虽然目前学 术界都接受动态能力这个概念,但是对于动态能力的内涵未有一致的定论,本文根据研究的 实际情况,采用 Teece 等对动态能力的定义:“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 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 特征根据上述对动态能力内涵的研究,本文认为动态能力具有以 下特征:动态能力首先具有开拓性,强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要具有创新的开拓 性动力,这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同时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的相适应是一个动态的 过程,稍微落后于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动态能力要具有预见性,提前预知环境的改变同 时,动态能力又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是提高其它能力的能力,在现实中很难找出具体的对 应,从概念上看比一般的能力更抽象其次,动态能力又具有学习性,开放性和时间性,学 习如何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和能力,市场领先者通过持续的学习可以保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同 时,学习也可以使企业更加快速地配置资源和能力。
而动态能力的开放性还强调除了企业内 部的学习,企业从外部途径吸收知识的能力,从而由开放性获得灵活性,这就从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能力的刚性而动态能力的时间性是因为重构现有资源和获取新资源的速度,对于保 持竞争优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应该迅速地对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 手的反应做出评价,并且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做出正确的反应再次,动态能力具有成本性和 惯例性,成本性是指重构现有资源和获取新的资源,必然带来一定的变革成本,如果变革成 本超过了预期收益,企业就不会采取变革,这就使得领先企业的优势得以保持下去而惯例 指的是企业的行为模式,学习机制,协调和整合资源的模式,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动态能力强调重构和改变这种竞争优势的基础最后,动态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动态能力 要有开拓的主动性,主动去开拓新的资源和能力以备适应新环境的需要这种主观能动性强 调人的作用,只有企业的能力被运用,才会获得效益Zollo and Winter(2003)指出,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保持和发展依赖与组织学习,组织学习 分为三种机制:第一种是积累经验,随着经营活动的重复进行,企业对已有的经验知识不断 地加深印象,这在三种机制中起基础性作用;第二种是知识表述,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 交流实现经验的共享;第三种是知识编码,通过各种实用性工具,如书本,文档,软件等, 将经验知识记录并保存下来。
知识编码过程在组织学习过程中起支持作用,它使知识的共享 和传播成为可能唐春晖(2006)把知识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获得、传递、共享、发挥和更 新企业动态能力在知识的获得和传递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储存起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在 发挥中实现更新,并将新的知识编码储存,形成企业新的能力学习机制是一种使企业通过 学习获得重新配置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方法,通过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以使企业对市场变化的 嗅觉更灵敏,以更好的预见环境的变化,企业通过学习提高自己从外部吸收知识的能力,并 使其更好的与内部知识融会贯通学习机制的构成要素如图 2-3 所示:表芬1传统企业能力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比较Tab .2-1 The ory of trad it ion d enterprise capacity comp ared with the Dynamic Capability比较因素资源基础论核也能力论动态能力论环境特征线性、町预见性靜态竞争坏境线性、町预见性雷态竞争环境非线性、难以预测的动态 竞争环境研究对彖核也能)}能力结构〔组织过程、专有诜产和境展路径)前提假设异质资源是企业党争忧 坍的沁泉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沁泉异质资源和核心能力会 阖坏境变化消失或产生 刚性缺陷研究焦虑如何获得和利用异质资如何获得并保持核心能如何通过创新产生新的 资源和能)}对待知识不能淸楚界富说濾与知 识的关系不能沾楚界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通过知识创新,把资沁、 能儿知识视为有机系统企业动态能力模型文献分析、丄…匚核心刚性通过资沁和能)}的提升目前学术界对于动态能力模型的分析主要有单一维度和综合维度两种i:『i1. 单一维度(1) 技术创新维度 王晓光(2005)提出了企业基于研发的动态能力构建模型,包括企业研发组织的学习、共享与 创新、企业内外资源整合、建立能力、能力重构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
企业的研发部门通过 内外部的学习,通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将企业的整合的内外 部知识应用到技术的研发中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企业建立技术能力的途径有多种, 可以内部培养,也可以从外部购买,还可以与战略伙伴合作开发,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市场 的需求适时地调整企业的技术能力2) 知识管理维度Peter J. Sher and Vivid C. Lee(2004) 实证研究了台湾的 142 家企业,研究表明:企业通过构 建信息系统利用整合的内部和外部知识影响动态能力的发挥胡旺盛(2006)构建了一个组织 学习——经营惯例——动态能力的模型组织学习发现能力缺口、吸取知识、共享知识和应 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组织的经营惯例,形成企业新的能力,或更新企业现有的 能力以适应能力缺口的填补而组织学习要想发挥作用,就需要有相应的学习机制的保证, 可以通过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推动知识的流动和共享,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等措施来建立 学习机制3) 组织管理维度Sven C. Voelpel 等(2003)认为在环境的动态变化中,组织的能力是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他 们认为标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传统的建立和衡量组织能力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 的发展。
他们构建了一种系统平衡卡来评价组织的适应性,系统平衡卡包括五个维度:顾客 价值,系统变化和更新,商业程序的网络延伸,股东关系和伙伴联盟通过这几个维度衡量 组织的能力进而进行必要的更新,使得组织能力的更新循环往复地进行下去2. 综合维度 范太胜(2003)认为动态能力的根源在于技术创新的能力,并基于这个观点构建了企业动态能 力模型,具体内容和维度如表3-1所示:表芥1范太胜动态能力模型Tab.3-1 Fan Taisheng^s dynamic capacity model维度1;要内容企业外部框架企业是h适应外部坏境(技术环境、竟争环境和盅求环境)卜-,通过 战略结构及苴动态能)]的结处从i们产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如企业内部框架主要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创新决策力,R&D能力、主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组织能力组成贺小刚等学者(2006)先从六个维度:客户价值导向、技术支持系统、组织机构、制度、更新 的动力和战略隔绝来构建动态能力模型,并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研究,又参考了 相关专家和企业家的意见,最终将测量维度修正成五个:市场潜力、组织柔性、战略隔绝、 组织学习和组织变革组织学习过程■号注性洋习•经验学习{左专注)离层管理者认知结构・认知摸式•注意力配置髙层管理者认知过程 '创造性搜寻■战略性总文崖构,注住力功态调::企业动憲能力•环境洞察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变革更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