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质交换原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4329716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质交换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热质交换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热质交换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热质交换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热质交换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质交换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质交换原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三种传递现象的联系 P4当物系中存在速度、温度和浓度的梯度时,则分别发生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现象。 三传产生原因(机理)相同:由分子的微观运动引起的分子扩散,或由旋涡混合造成的 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以分子传递为例:(1)当流场中速度分布不均匀时,分子传递的结果产生了切应力,用牛顿黏性定律描述:duT = _卩 -dy式中,t切应力,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动量,N/m2卩 流体的动力黏性系数,Pas,反应流体传递动量的能力。u流体沿x方向的运动速度,m/sdu/dy速度梯度,表示速度沿垂直于速度方向y的变化率,1/s 物理意义:两个作直线运动的流体层之间的切应力正比于垂直于运动

2、方向的速度变化 率。负号表示黏性动量通量的指向是速度梯度的负方向,即动量是朝速度减小的方向传递的。(2)当温度分布不均匀时,分子传递的结果产生了热传导,用傅立叶定律描述:dtq = _九 _dy式中,q热量(能量)通量密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J/(m2s)九导热系数,W/(mC),反应物体传递热量的能力t流体的温度,Cy温度发生变化方向的坐标,mdt/dy温度梯度,表示温度沿垂直于y方向的变化率,C/m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之间的热量传递正比于其温度梯度。符号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温 度梯度的负方向,即热量是朝温度降低的方向传递的。(3)当某种组分的浓度分布不均匀,分子传递的结

3、果引起该组分的质量扩散,用费克定律 描述,它是指在无总体流动或静止的双组分混合物中,若组分A的质量分数CA的分布是一A维的,则通过分子扩散传递的组分A的质量通量密度为dCm = DaA AB dy式中,mA组分A的质量通量密度,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组分A的A质量,kg/(m2 s)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m2/s,反映物体传递质量的能力。ABCA扩散组分A在密度发生变化的方向上的坐标,mAy组分A在密度发生变化的方向的坐标,m dCA/dy组分A的质量浓度梯度,kg/( m3 m)物理意义:质量传递正比于其浓度梯度。符号表示质量传递的方向是浓度梯度的负方向, 即,质量

4、是朝浓度降低的方向传递的。总:表示三传分子传递性质的数学关系式是类似的,因而这三个传递公式可以用如下的 统一公式来表示:FD = C 如dy其中,FD的通量密度d/ dy的变化率C比例常数 分别表示质量、动量和热量分别表示质量、动量、能量浓度或(单位体积的质量、动量、能量)这些表达式说明动量交换、热量交换、质量交换的规律可以类比。动量交换传递的量是 运动流体单位容积所具有的动量;热量交换传递的量是物质每单位容积所具有的能量;质量 交换传递的量是扩散物质每单位容积所具有的质量也就是浓度。这些两的传递速率都分别与 哥俩的梯度成正比。比例系数均表示了无题具有扩散性质。2. 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质量传递

5、的方式分为分子传质和对流传质。( 1)分子传质(分子扩散,简称扩散) 定义: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 机理:可以因浓度梯度,温度梯度,压力梯度,或者是因对混合物施加一个有向的外加 电势或其他势而产生。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的最终稳定状态是均匀的动态稳定,其他两个引 起浓度扩散,最终温度扩散或压力扩散与浓度扩散相互平衡,建立一个稳定状态,是不均匀 的。( 2 )对流传质 定义:壁面和运动流体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传递。 湍流主体与相界面之间的紊流扩散与分子扩散传质作用的总和 紊流扩散:凭借流体质点的湍流和漩涡来传递物质的现象。3. 斐克定律 P18(1)扩散基本

6、定律:在浓度场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稳态扩散条件下,当无整体流动时,组成二元混合物中组分A和组分B将发生互扩散。其中,组分A向组分B的扩散通量(质量通 量j或摩尔通量J)与组分A的浓度成正比。( 2)表达式:以质量为基准的费克定律,可表达为:j = - D 犷及j = - DBA AB dz B BA dz式中,jA、jB组分A、B的质量扩散通量,kg/(m2s);dpA/dz、dpB/dz 组分 A、 B 在扩散方向的质量浓度梯度, (kg/m3)/m;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m2/s ;DBA组分B在组分A中的扩散系数,m2/s以摩尔为基准的斐克定律,可表达为:J = - D 一及J

7、= - D 一bA AB dz B BA dz式中,JA、JB组分A、B的摩尔扩散通量,kmol/(m2s)dCJdz、dCB/dz组分A、B在扩散方向的浓度梯度,(kmol/m3)/m对于两组分扩散系统,jA=-jB JA=-JB,所以dab=dba=D 斐克定律只适用于由于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引起的扩散过程,其传递的速度即为扩散速 度。实际上,在分子扩散的同时常伴有流体的主流运动。当存在主流运动时,物质实际传递 的通量除分子扩散通量外,还应考虑由于主体流动而形成的通量:组分的实际传质通量=分子扩散通量+主体流动通量以质量为基准:以摩尔为基准:dC=D Ady dC=D adyaA组分A的质量分

8、数,xA组分A的摩尔分数AA(3)物理意义:在总质量浓度p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组分A、B的质量浓度梯度dpA/dz、dpB/dz 所引起的分子传质通量,负号表明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即分子扩散朝着浓度降低 的方向进行。( 4 )适用范围:稳态扩散,二元混合物推论:dab = dba稳态对流扩散通量为04. 扩散系数(斐克定律中的 D)(1) 定义:表征物质扩散能力的物理量,沿扩散方向,在单位时间每单位浓度降的条件下, 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所扩散某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Mn(2) 表达式:D =A =A(m2/s)d pdC q Adydy(3) 大小比较:扩散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扩散物质和扩散介

9、质的种类及其温度和压力。 质扩散系数一般由实验测得。D于气体的浓度无直接关系,它随气体温度的升高及总压强的 下降而增大。液相质扩散(气体吸收,溶剂萃取以及蒸馏等)的 D 比气相质扩散的 D 低一个数量级 以上。在固相中的质扩散(渗碳炼钢,材料提纯等)系数比在液相中的低大约一个数量级。5. 对流传质 P33扩散传质研究的是物质间的无规则分子运动产生的质量传递,对流扩散研究的是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发生的传质行为。暖通空调工程中,流体多处于运动状态,对流传质所涉及的内容即为运动着的流体之间 或流体与界面之间的物质传递问题(空气流过水面,水汽两相之间的传质),(定义:)这种 过程既包括由流体位移所产生的

10、对流作用,同时也包括流体分子间的扩散作用。这种分子扩 散和对流扩散的总作用称为对流传质。在对流传质过程中,虽然分子扩散起着重要的组成作用,但流体的流动确是其存在的基 础。因此,对流传质过程与流体的运动特性密切相关,如流体流动的起因、流体的流动性质 以及流动的空间条件。6. 边界层 P37( 1)速度边界层范围是8(x),以存在速率梯度和较大切应力为特征,主要形式是表面摩擦,重要的参数 为摩擦系数 Cf(2)温度边界层范围是q(x),以存在温度梯度和传热为特征,主要形式是对流换热,重要的参数为对流换热系数 h(3)浓度边界层范围是Q(x),以存在浓度梯度及组分传递为特征,主要形式是对流传质,对流

11、传质系数hm 对于流过任意表面的流动,总是存在速度边界层,因而存在表面摩擦。只有当表面与自有流的温度不想同时,才存在热边界层,从而存在对流换热;只有当表面的组分浓度和它的自由流浓度不同时才存在浓度边界层,从而存在对流传质。最一般的情况是三种边界层都存在,三种边界层很少以相同的速率增大,在给定的位置上,6、5和6也不一样。三种边界 tc层厚度的相对大小与三种传递的扩散系数的相对大小有直接关系,扩散系数较大者,其边界 层厚度也较大。7. 对流传质过程的相关准则数(1)雷诺数 ReRe=pul/y=ul/v p 一流体密度,u一平均流速,l特征尺寸,M 一流体动力黏度系数,V流体运动黏度物理意义:表

12、征流体的惯性力和黏性力之比(1)施密特准则数Sc对应于对流传热中的普朗特准则数PrPr=v/ a V 运动黏度(动量传输系数),a 导温系数(热量传输系数) 物理意义:联系动量传输与热量传输的相似准则Sc=v/ D. v 物体的运动黏度,D物体的扩散系数ii物理意义:联系动量传输与质量传输的相似准则。(2)宣乌特准则数Sh对应于对流传质中的努谢尔特准则数NuNu=hl/X h 对流换热系数,九一物体的导热系数,1定型尺寸系数 物理意义:以边界导热热阻与对流换热热阻之比来标志过程的相似特征Sh=h1/D. h 一对流传质系数,D.物体的互扩散系数,1 一定型尺寸系数 m . m . 物理意义:以

13、流体的边界层扩散阻力与对流传质阻力之比来标志过程的相似特征。(3)传质的斯坦登准则数St对应于对流传热中的斯坦登准则数StmSt=Nu/(Re Pr)=h/( pc u)物理意义:是对流换热的Nu数、Pr数以及Re数三者的综合准则St =Sh/(Re Sc)=h /umm物理意义:是对流传质的Sh数、Sc数以及Re数三者的综合准则,是对流传质的无量纲度量参数8. P53薄膜理论渗透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薄膜理论:当流体靠近物体(如固体或液体)表面经过时,存在着一层附壁的薄膜,在薄膜 的流体侧与具有浓度均匀的主流连续接触,并假定膜内流体与主流不想混合和扰动。渗透理论:当流体流过表面时,有流体质点不断

14、地穿过流体的附壁薄层向表面迁移并与之接 触,流体质点在于表面接触之际则进行质量的转移过程,此后流体质点又回到主流核心中去。 准则关系式9. 对流传质的准则关联式p 流体密度,U平均流速,1特征尺寸,M 流体动力黏度系数,V流体运动黏度 D物体的扩散系数iRe=pu1/y=u1/vSc=v/Di当流动是层流(Re5X 105)时:Sh=0.644Re2Sci/3当流动是紊流(Re3000, Le=a/DAB 1AB而对于扩散不占主导地位的湍流热质交换过程,刘易斯关系式总是成立。 这说明,在湍流传递过程中,流体之间的湍流混合在传递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对流层流或湍流紧靠表面的层流底层来说,刘易斯关系式仅是用于 a/DAB=1 的情况,这是 AB因为,在这些区域内,分子扩散在传递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区别刘易斯准则数表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的相互关系,体现传热与传质之间的联系。Le=Sc/Pr=a/DABAB当Le=1,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重合。Pr=Sc (浓度边界层和温度边界层厚度相等,浓度 场与温度场重合。)10. 空气热质处理的途径 P1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