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全文5篇][修改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4276773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全文5篇][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全文5篇][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全文5篇][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全文5篇][修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全文5篇][修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全文5篇][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全文5篇][修改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养老事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 多项养老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出台,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往往使老 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 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我区人口总数50 万余人,其中60 岁以上人口11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纯老年人家庭人口2万人,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0%。全区各类养老机构共26 家,床位在于50张的 16 家

2、。公办养老机构17 家,床位 1436 张;民办养老机构9家,床位920张;农村养老机构16家,床位1260张。全区各类一级以上医疗机 构 20 家,床位 1200 张,其中公办 17 家。大部分养老院重视同医疗单位合作,一家单位有发展医养结合 意愿。如何解决我区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关心关注课题。为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多种方式的结合,使医疗和养老资源共享,两者社会资源互补, 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建议如下:1、整合医疗资源,拿出部分病床作养老用,并挂“养老护理院”牌子,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医养结 合”的养老机构,确保老年患者的疑难病症和意外情况能得到及时

3、救治,建议主城区内几家医疗机构试推 广。2、支持和帮助民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托管并承担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部分,设立医务室或派送医疗团队定 期上门服务。3、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利用社会闲置的“楼、堂、馆、所”改建为养老场 所,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养老配套政策,在老年人及养老机构的投融资政策,场地供应、市场准入、人才 培养、就业培训、政府补贴、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加强监督管理,保障老年产业 健康、

4、有序、规范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建议将区政府具备条件的医疗 或养老机构作为先试、先行、创新我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示范典型,探索实践、积累经验,为我区养老 服务事业做出新贡献。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案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案万素娟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 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2013年3 月北京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双井恭和苑”开始 试行,“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全市人民的极大关注。新时期,面对逐步递 增的老

5、龄化人群,如何将“医+养”结合理念贯穿于日渐凸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中,实现医疗和养老合二为 一,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一、正确理解“医养结合”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是重新审视 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 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 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医养结合”的“医”不等同

6、于医院,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急性医疗,可以在养老项目 中设置医疗室,设置急救设施或是 120 急救车,与医院合作开通急救通道,让老人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得到 及时的救助和治疗。第二部分是健康管理,也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部分则是康 复护理,以养老机构为主体,但需要以医保报销为前提。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服务对象重点 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二、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难点。“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集“养、医、护”三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实践推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 面的问题:1、医保结算是难点。当前,医

7、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 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 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 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康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 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 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 也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2、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难度大。以北京为

8、例,2013 年全市400 家养老机构中,只有62 家机构内设医 务室,仅 36 家纳入医保定点,全市 3700 多家托老所和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只有极少数具备医保定点资格。 养老院在向医养机构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其内设医务室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 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能仅具备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 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这就是 要求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来讲是,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 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来讲是,要有足够的空间、房

9、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这些条件的限制 为养老院拓展医疗服务带来了诸多困难。3、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短缺。当前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医疗机构来看, 我国医护比例与国际标准水平比较相差甚远。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 第六次全国人口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 亿人,预计到2015 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 万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需要近1000 万名养老护理员。 现实情况却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 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绝大多 数是没有

10、经过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农民工或下岗职工。这与我国几千万名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距甚远, 由此同时,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将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 求。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问题。三、以健康管理为先导,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是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2013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 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 万亿元以上,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 构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新时期,大力推行“医养结

11、合” 养老服务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1、政府发挥作用,健全“医养结合”要素。“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职能的交叉区 域,涉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借助市场化手段,丰富产品线,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是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 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植政策;二是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 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难题;四是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实施,即主

12、要为残障老 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五是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的服务内容;六是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2、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疗养老信息化进程。 “医养结合”,核心价值是健康管理。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 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 大缓解“医养结合”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资源过度使用等现象,并极大地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 有效实现。一是发挥智能IT服务作用,打造具有医养特色的健康管

13、理系统。可涵盖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 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健 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医疗协助(包括用药指导、膳食指导、运动指导、慢病病例等) 等,实现对个体健康的全程监控。二是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三是组建“医养结合”信息库,统 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将老年人信息系统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 系统和健康档案相整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的调阅、共享功能,并向社会定期公布医保支付额度、均次医 疗费用等核心数据,在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诊疗行为和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3、加强专业护理

14、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做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批培训相结合, 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员。二是要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为养老护理员设立政府特殊 岗位补贴,稳步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确保人才“留得住”。4、探索创新医疗报销机制。一是将健康体检部分纳入基本医疗范畴,从根本上减少医疗投入和盲目过 度就医等问题。二是设立强制性护理康复险。调整康复护理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发挥医保付费和医疗服务 价格调节供需的杠杆作用。医保基金可以采取按床日、单病种付费等多种复合型付费方式。三是推动商业 保险公司与基本医保机构合作。发展多样化的补充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为老年

15、人 提供更多的选择。第三篇: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医养结合模式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问题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摘要基于基本国情,中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 老年人健康长寿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中国老龄政策要把老年人健康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老龄化 速度快是低生育的结果,应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为老龄化做好物质准备。老龄政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相适应。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本文从三 个方面描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即人口老龄化现状、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及对策和新型医养结合养 老模式的发展。

16、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问题医养结合、,- 、前言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都要面临人口高增长和人 口老龄化的两难抉择。中国做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抉择是艰难的,也是科学的,对此所带来的人口老龄 化后果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存在决定意识。老龄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中国老龄化过程、前景的科学 认识之上,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决定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不足、地区经济 文化差异大的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过程和形成特点集中表现为: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 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在中国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其 特点进行更准确的再认识。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殊性在于 中国的加速老龄化是自觉的历史选择。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有诸多隐忧无可厚非,但中国应对老龄化也存在 后发优势。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平均寿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