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全文及翻译(转)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4142318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全文及翻译(转)(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局限性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局限性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可以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协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可以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也许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得。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通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可以懂得道理。因此,古时候的

2、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局限性,教然后知困。【译文】虽然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懂得它的美味的;虽然有了最佳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懂得它的好处的。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干懂得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原文】知局限性,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懂得不够,才干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干不断努力钻研。因此说:教与学是互相增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

3、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察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察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窗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察学生的知识与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与否敬爱;第七年考察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辨认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4、。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她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译文】这样才干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阐明了这层道理吗!【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办祭祀,

5、为的是表达尊师重道的意思。学生常常再三诵习小雅,为的是使她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爱好。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她们注重学业。大学里备有教鞭,为的是维持整洁严肃的秩序。教官不到夏祭后来不去考察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沉着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常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 叨唠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她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大纲。【原文】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一方面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一方面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大学之教

6、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措施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由于,课外不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课外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倡导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这样,她们才干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后来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背师友的

7、教导了。【原文】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译文】尚书兑命篇说:“唯有注重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干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译文】目前的教师呢,只懂得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她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规定,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足的发展。她们进行教学的措施既不合理,提出的规定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懂得学

8、习的好处,虽然勉强结业,不久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因素就在这里!【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避免,这叫做避免;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后来才去严禁, 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

9、果时机错过后来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单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导;如果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结交不合法的朋友,就会违背教师的教导。沉湎在放荡游乐中,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因素。【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觉得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译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步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因素,然

10、后才干胜任教师的工作。因此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替代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替代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干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成果。【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译文】学生的缺陷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懂得。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陷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陷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陷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陷是畏难而止。这四

11、类缺陷的本源是由于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译文】必须理解学生的心性,才干矫正学生的缺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克服学生的缺陷。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她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她学。她的解说,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阐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跟着她学了。【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因此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

12、师”,其此之谓乎!【译文】教师懂得学生的限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干多方诱导。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干当教师。能当教师才干当官长,能当官长才干当君王,因此教师是一种可以从她学习统治权术的人。可见选择师资是不可不谨慎从事的。古书上说:“从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注重师资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因此尊师也。【译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尊师才干重道,重道才干使人注重学习。因此,君王在两种情形之下是不以看待臣子的态度看待臣子的:当臣子

13、在祭礼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不以看待臣子在态度看待她;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看待臣子的态度看待她。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之意。【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对于教师又能表达感戴之忱。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诸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抱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发问犹如砍伐坚硬的木材;先沉着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原文】善待问者如撞钟:

14、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沉着,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译文】善于答问的人,看待发问犹如看待撞钟同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沉着地撞,沉着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进行教学工作的某些措施。【原文】记问之学,局限性觉得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解说才行。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她听。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

15、以有志于学矣,【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相反,它是跟在车子背面的。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如何做学问了。【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译文】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密切。【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译文】因此说: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不必划一就能守时。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做学问要从主线着手了。【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译文】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注重主线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