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_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4142007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章_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2章_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2章_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2章_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2章_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章_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_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章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在了解跨国公司人员配置的特征的基础上,掌握跨国公司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和方法;掌握跨国公司员工绩效评估和薪酬支付的方法;了解跨国公司劳资关系的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大量的人力资源带到另一个国度,跨国人力资源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和猛烈。这使得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自己的优势变得难上加难。据一份对跨国公司最高管理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国际化经营最重要的60项工作中,有12项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足见寻求并培养人力资源在企业实施国际化乃至全球化战略中的重要性。跨国公司力资源管理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差别

2、在于要在不同国家经营,因而要雇用不同国籍的员工。长久以来,特定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国内应用成功,但在国际的环境中却常常遇到挫折。而人们对此还未因此足够的重视。虽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在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多元化背景的劳动力,这对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益处,但这决不意味着在单一国度里的多样化管理可以简单地移植到跨国度的环境中。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要复杂丰富得多。本章将从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甄选、培训、报酬以及劳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12.1 跨国公司人员配置12.1.1跨国公司雇员的类型跨国公司的人员配置就是跨国公司基于自身发展中合作与控制的需要,在

3、其实施全球战略过程中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配置。跨国公司是在全球背景下管理雇员,所以要区分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三种类型的国家。母国(Parent country)是指公司总部所在的国家,比如,美国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母国;东道国(Host country)是指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国家,英国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东道国,因为通用汽车公司在那里设立了工厂;第三国(Third country)是指前两种以外的劳动力或资金的来源国,即除了母国和东道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可能已经在这个国家落了户,也有可能没有在该国落户。相应的雇员也有很大差别。有外派雇员和本土雇员之分。本土雇员是指东道国员工(h

4、ost-country nationals,HCNS),即在东道国出生和居住的雇员。外派雇员(Expatriate)指被位于某一国境内的某公司派遣到另外一个国家去管理企业的人。外派雇员有母国雇员和第三国雇员。母国雇员(parent-country nationals,PCNs),是在母国出生和居住的雇员;第三国雇员(third-country nationals,TCNs),是在母国和东道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居住的那些雇员,比如IBM派遣新加坡籍员工到IBM在日本的公司工作,他就是一位第三国雇员。 12.1.2 影响跨国公司人员配置的因素1)影响跨国公司人员的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国际化阶段国

5、外学者就这一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90年代以后,维农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推崇。他认为根据贸易、投资状况的区别,国际产品周期可以划分为高科技期、成长与国际化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Adler & Ghadar(1990)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划分,即国内生产阶段、国际化阶段和多国经营阶段,此外,根据国际市场和国际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际企业经营的第四阶段一一全球经营阶段。根据这种阶段划分,企业在不同的国际化经营阶段,文化因素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国际化经营阶段,跨国公司人员配置有以下几种模式:(1)母国化。这一模

6、式的特点是把跨国企业母国人员安置在海外各分支机构中主要职务上,现实中许多企业选择这一模式以显示其国外分公司中母公司的“存在”。以美国公司为例,很多美国跨国公司愿意任用母国公司人员担任分公司的总经理或总会计师。特别是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早期阶段,使用母国人员作为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最有效的人事安排。(2)本土化。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任用东道国的人员管理当地的公司,以当地利益为前提,开发当地人才资源;总公司则由母国人员管理。(3)全球化。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决策主要从公司的全球利益出发,一般不分人员国籍,只要能胜任工作,符合公司的用人标准就可以,目的是组建具有国际性的管理班子。这一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既

7、然跨国公司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财政资源和技术,就没有理由怀疑它能在国际市场上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随着经营的国际化,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全球化是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相应地造就和涌现大批世界性管理人员。一般来说,跨国公司会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人员配置方式。在国际化经营的阶段I和阶段II,一般采取的是母国化模式;阶段,即多数跨国公司目前所处的阶段,一般采取当地化模式;而阶段则多采取全球化模式。跨国公司人员配置的母国化和全球化,都属于母国人员外派的范畴;人员本土化则是更多的开发利用东道国人员。不论是实行人员外派还是启用东道国人员,都有其优缺点。见表12-1。在不同的阶段跨国公司采

8、取的不同模式,无一不是能在当时国际经营背景下化解其缺点,同时又充分体现其优势的。 2)影响跨国公司人员配置的其他因素(1) 全球观念和跨文化视野(2) 跨国企业自身因素(3) 配偶因素(4) 国家文化因素 艰苦国家各国政府都希望本国人员得到就业机会。12.1.3目前跨国公司人员配置的特征目前绝大多数的跨国企业都处于第阶段,即多国经营阶段。在此阶段中,不论是从长期的组织建设、研究开发,还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人员本土化是势在必行的。事实上,近年来跨国公司人员配置本土化趋势已日趋明朗。这不仅是由于国际化经营阶段的需要,也和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及政治氛围有关。从本土化程度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跨国

9、公司以及不同的东道国在人员配置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表12-1 不同阶段人员配置模式的优劣势分析东道国人员外派人员阶段多国阶段母国人员第三国人员阶段,国内阶段阶段,国际阶段阶段全球阶段优点熟悉东道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当地语言和商业管理;相对于母国人员和第三国人员成本较低;给当地人员提供发展和晋升机会、有利于鼓舞士气,加强其对公司忠诚度;满足了东道国的本土化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助于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技术和管理专长;熟悉总部的目标、政策和管理;与总部进行有效的联络和沟通。容易对分支机构经营加以控制;有助于母国人员的管理开发、在公司形成具

10、有国际经验的经理人员人才库;如果分支结构由两个以上相对的种族或宗教团体构成,母国人员可能比较有优势可能是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专才与适应国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两者之间最好的妥协措施;通常为国际性职业经理人员;相对于母国人员成本较低;可能比母国人员更熟悉东道国环境缺点跨国公司无法对分支机构经营进行有效的控制;可能存在对母国和公司的“双重忠诚”而造成潜在的冲突;经营方法上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其他文化上的差异;无法使得母国人员获得国际任职经验和跨文化管理经验很难适应外国语言和东道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环境,失败率高;选拔、招聘和维持外派人员成本太高:外派人员的高福利社会给东道国人员

11、带来不公平感;东道国坚持经营本土化。要求提拔本地人员到高层位置;面临严重的家庭调整问题,特别是外派人员配偶的就业问题东道国对来自特定国家的人员具有敏感性阻碍了东道国人员提升到高层位置和承担更大的责任1)从母国角度看,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在人员配置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美国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人员本土化程度最高,日本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依然倾向于使用外派人员,欧洲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程度差别明显,但基本上居于美日两个极端之间。美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绝大多数高层主管职位都是由东道国人员担任,在所考察的44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土化比例超过一半的企业达到33家,只有1家公司

12、在高层主管职位上没有雇用东道国人员。而在所考察的19家日本跨国公司中,有15家公司(比例高达78.9)在高层主管位置根本没有聘用任何东道国人员。相对而言,欧洲跨国公司国外机构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比例虽然不如美国跨国公司,但显著高于日本公司。2)从东道国角度看,设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分部人员本土化程度普遍高于设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分部。从表12-2可以看出,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包括挪威、瑞典、丹麦和冰岛四个国家)、西欧、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东道国人员担任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总经理的比例明显高于拉丁美洲、非洲、远东和中东地区。其中,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东道国人员担任总经理的比例

13、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达85.4;西欧次之,为67.3;而非洲、远东和中东地区的本土化比例仅分别为41.5,39.8和33.3。东欧地区的本土化比例则出人意料的高,达到61.5。研究还表明,跨国公司设在亚洲的分支机构雇佣母国人员的比例最高,设在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分支机构其次,而设在欧洲和美国的分支机构在高层位置上雇用的母国人员相对较少。3)从发展阶段角度看,处于多国阶段的跨国公司倾向于使用本土人才,而处于全球阶段的公司更倾向于忽略国籍差别。目前世界上的跨国企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其人员配置的本土化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现在世界上处在第阶段,即国际阶段的跨国公司和日常生活最为接近。此时跨国公司在跨国

14、经营中,对当地市场的反映相当灵敏。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少国家均有分支机构,因而其经营重点必然存在地区的分类,从而体现出多国国内战略,奉行这种战略的行业包括饮料、餐饮业、服装、食品和造纸等。这些行业中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聘请本土人员进行管理。而对于一些处于第阶段,即全球阶段的跨国公司来讲,其经营的重点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成本减少的最佳点,把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看待,在节点的安排下寻找最佳生产、销售点,从而使整个行业获得最大经济利润。处于此阶段的行业一般有飞机制造业、化工、计算机、家用电器和汽车制造业等,其经理人员日益呈多国籍趋势。表12-2 按东道国分类的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人员配置情况东道国家或地

15、区样本公司数东道国人员担任总经理的比例(%)外派人员担任总经理的比例(%)斯堪的纳维亚西欧东欧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拉美地区非洲远东中东总计1641 35181941352545351542268985.466.760.558.558.549.241.539.833.359.214.633.339.541.541.550.858.560.266.740.8大部分全球阶段的行业,如计算机、化工、家用电器、石油天然气以及汽车业人员本上化比例都比较低,尤其以汽车业为典型。而大部分处于国际阶段,实行多国国内战略导向行业人员本土化比例都高于平均水平,如食品和造纸行业。金融业管理人员本土化程度最低,其原因可能在于跨国公司希望通过母国人员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的控制,而当地市场知识的重要性则促使跨国公司在广告代理、商务和管理服务业大量启用东道国人员担任管理职位。4)从人员配置的层次上看,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在高职位上使用母国外派人员,同一级别的不同职能部门职位的人员配置本土化程度不同。一般说来,跨国公司在高级管理职位上总是大量地使用母国外派人员,在中级管理职位上更多地使用东道国人员,而在低级管理职位上则主要是启用东道国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