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枣核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4140354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枣核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枣核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枣核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枣核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枣核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枣核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 枣核 基本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品读关键词句,感受海外华人的思乡深情。提升目标:理解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海外华人的思乡深情。教学难点:理解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默一默1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蹊(q)跷(qio) 掐(qi)指一算 殷(yn)切 调(tio)皮嫣(yn)红 山坳(o) 拐(gui) 匀(yn)称劈(p)头 感慨(ki)良深2依照课文,用“”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A.东西倒不占份量,可是用途却很 (奇特、奇异、蹊跷)。B.拥抱之后,他就 (急切、细切、殷切)地问我:“带来了

2、吗?”C.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 (粉红、桃红、嫣红)。二、读一读(1)请大家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并说出课文的线索,并围绕这一线索概括全文结构。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首先为了解决基本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中心事件理清文章的线索,整体感知课文结构。预设:有学生认为以 “情感”为线索的,还有的认为以“事件”为线索,要注重方法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文脉,看是否贯穿全篇。答案: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线索是枣核。全文结构: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追问:(口头)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

3、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你觉得作者究竟有何写作目的?(文章的主旨,这个问题之所以不作为大问题和主问题,是它的思维度并不高,学生读完文章就能感知到“因为他思念家乡”。)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明确:因为他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继续追问:(口头)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思乡的主题句?明确:(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问题很简单,学生基本都能在书中勾画出)三、想一想1.再读文章,思考:这

4、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2。 这个问题既是再次让学生回到文章熟悉文章,也是深入文章让学生通过寻找相关段落、相关词句理解思乡主题,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全面铺开,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发现、点拨、推动。预设:思乡的心理活动:(1)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再如: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如:思乡的行动:这位老人亲手栽垂杨柳、种睡莲、堆叠假山,还想再

5、种下枣树。例如: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再如: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又如:这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

6、恋故土的深情。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赏读和咀嚼,我们体会到: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该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中心。2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设计目的:解决提升目标,突破难点。教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以枣核这一事物为线索,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预设:大部分学生都能一口答出“设置悬念”但不能具体答出作用点,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学生作记录补充。明确:索要急切,不明用途

7、。一设悬念;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作用: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教师小结: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3.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设计目的:对于教师有所疏漏之处的补充,

8、更透彻理解文本,鼓励学生思考,激发阅读兴趣。预设:理解“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的含义。明确: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教师追问引导:(口头)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明确: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此问题需要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四、练一练1周记: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要求:标题自拟,必须围绕线索组织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2课后积累: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